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俾斯麥全名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1815—1898),普魯士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憑借三次王朝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德意志,因此人們稱他為“鐵血宰相”。對內(nèi),他一方面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鎮(zhèn)壓工人運動;另一方面,他又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yǎng)老金、健康醫(yī)療保險、社會保險制度。對外,他縱橫捭闔,運用各種外交手段結(jié)交盟友,確保德國在歐洲的霸權(quán)地位。說俾斯麥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是恰如其分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德國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大功臣,最后卻因為與新皇帝的種種分歧而被逼下臺。

1815年,對于歐洲歷史進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因為這一年,由英、俄、普、奧以及低地小國組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鐵盧一役中徹底擊敗了拿破侖,歐洲又暫時回到了君主統(tǒng)治時代。這對飽受拿破侖打壓的老牌德意志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來說,無疑是重見天日的好年頭。不但如此,因為拿破侖的垮臺,德國利用這個契機組建了德意志聯(lián)邦。還是在這一年,日后像拿破侖一樣影響歐洲歷史格局的大人物俾斯麥在一個容克貴族家庭出生了。他的父親是個貴族,外祖父曾擔任過普魯士王國的高官。

雖然生活條件優(yōu)渥,俾斯麥可以無憂無慮地過著安穩(wěn)的生活,但他天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天性好斗,精力旺盛,在大學期間曾與人決斗了27次。他聰明過人,具有很高的語言天賦,精通德語、英語、法語,懂俄語、荷蘭語和波蘭語,以及一種小語種。這對他以后擔任駐外大使深有幫助。成為一名容克莊園主并非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干一番大事業(yè)。于是,他選擇了從政,在33歲時就當上了柏林州的正式議員。從1851年開始,俾斯麥先后出任普魯士駐德意志邦聯(lián)大使、駐俄大使和駐法大使。這些工作,他都做得很出色。

1861年,威廉一世繼位為普魯士國王。繼位不久,威廉一世就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fā)生沖突。問題很棘手,俾斯麥似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合適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當年9月下旬,俾斯麥在下院發(fā)表的首次演講中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并非通過演說和多數(shù)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边@就是“鐵血宰相”稱號的由來。有趣的是,據(jù)說威廉一世在這次演講之后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這個結(jié)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倍滤果渼t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不死得體面一些?是死在絞架上,或死在戰(zhàn)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qū)別的。我們必須抗爭到底!”威廉一世在最開始時對俾斯麥并沒有好感,他倚重俾斯麥實屬迫不得已,然而此后,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卻形成了一種十分特別的牢固關(guān)系。

俾斯麥就任首相后,并未能化解政府與議會之間的沖突。為此,他以實現(xiàn)德意志人民渴望的統(tǒng)一大業(yè)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為此,他開始籌劃三場王朝戰(zhàn)爭。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三場戰(zhàn)爭的勝利,贏得了德意志國土與民族的統(tǒng)一。

雖然俾斯麥以“鐵血”著稱,但戰(zhàn)爭對他而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俾斯麥的頭銜是政治家,而非戰(zhàn)爭狂。德國統(tǒng)一的目的達到后,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zhàn)爭,讓德國有足夠的時間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國力。德國地處中歐,西邊有法國,東邊有俄國,俾斯麥非常重視東西兩方的形勢安全問題。在德國剛剛統(tǒng)一時,俾斯麥就說,“德國已經(jīng)飽了”,表明他不謀求進一步的擴張。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他自稱在巴爾干的問題上充當各方“忠實的掮客”。他希望維持德國與奧地利的同盟,拉攏俄國,孤立法國—尤其不能讓法俄連成一氣,讓德國腹背受敵。這也是他與新皇帝威廉二世發(fā)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

1888年3月9日,91歲的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兒子腓特烈三世即位,然而腓特烈三世在位僅99天就去世了。威廉一世的孫子威廉二世即位。

威廉二世即位后,與俾斯麥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新皇帝29歲即位,血氣方剛,他要做像愷撒一樣的人,在世界爭奪霸權(quán)。而俾斯麥的政策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就是要四處建立聯(lián)盟,孤立法國。兩人在對外政策方面發(fā)生了嚴重沖突。

后世的研究認為,登上皇位的威廉二世性格并不成熟。他為人自以為是,輕率而魯莽。而他當時不堪重任,他的父親腓特烈三世看出了這一點。在威廉二世還未登上大位時,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有意鍛煉小王子,讓他掌管外交部,王子的父親表示反對。他說:“考慮到我的長子不夠成熟和缺乏經(jīng)驗,他對自己過高的評價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我只能說這么早就讓他接觸外交問題是危險的。”而且威廉二世為人傲慢,愛聽奉承,喜歡親近軍人。他最喜歡那些來自波茨坦衛(wèi)隊的軍官們的伴隨,因為他們贊揚他是所有軍人美德的化身。

威廉二世這樣的性格,自然不會希望自己扮演祖父那樣給俾斯麥做陪襯的角色,他要站在舞臺中央,接受眾人的膜拜。而且威廉身邊的人經(jīng)常在他耳邊悄悄地說,只要他還是令人畏懼的宰相的工具,他就永遠不會成為偉大的統(tǒng)治者。還說,假如腓特烈大帝受俾斯麥的左右,就絕不會成為偉大的君主。各種政治難題和分歧造成了年輕的皇帝與年老的宰相之間的隔閡。

1889年5月,威斯特法倫的礦工舉行大罷工時,皇帝與宰相第一次發(fā)生了嚴重分歧,而反對社會主義者的法律更是壓垮俾斯麥的最后一根稻草。

俾斯麥感覺這樣下去,不但地位不保,還有可能喪失最后的尊嚴,再加上年事已高(75歲),他便于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俾斯麥下臺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后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直到1898年病逝。

俾斯麥離開政壇后,德國的外交大臣便能公開宣稱:“德國人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鄰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想把別人擠到陰影中去,但是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一塊陽光下的地盤。”話已經(jīng)說到這一步了,那基本上就算是向英法俄宣戰(zhàn)了。英國人是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德國挑戰(zhàn)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以及讓他來搶自己地盤的,而法國人也一直想著復仇,奪回被割讓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俄國也因為巴爾干問題和德國、奧地利交惡。最終,德、奧兩國主動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果德國戰(zhàn)敗,強盛的德意志帝國被瓦解。因為戰(zhàn)后的賠款問題,德國把自己搞得通貨膨脹,經(jīng)濟崩潰,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曾認為這不僅拖垮了德國,還拖垮了歐洲。

(節(jié)選自趙越《歷史不忍細看》,標題為選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