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鈍感力》。
渡邊先生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過于敏感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因為他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太計較得失。而“鈍感力”強的人,就像披了一件“心理盔甲”,能對一些負面情緒、批評或壓力“視而不見”,從而活得更輕松、更自在。

這本書一出版,就形成了一個社會風(fēng)潮,“鈍感力”被很多人奉為生活哲學(xué),并被注釋為“對某些事情不敏感、不過分在意”的能力,是應(yīng)對高壓社會的一種智慧。
日本社會以高壓著稱。職場上,員工要面對嚴格的層級制度、加班文化和團隊壓力。生活中,日本人又講究“和為貴”,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人際關(guān)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過于敏感的人很容易被壓力擊垮。
日本社會就像一臺精密機器,每個人都是螺絲釘,太敏感就會被磨壞。

“鈍感力”就像一個心理減壓閥,讓人們學(xué)會對不必要的事情“關(guān)上耳朵”。譬如,地鐵里被陌生人瞪了一眼,敏感的人可能胡思亂想,覺得對方在針對自己;而有“鈍感力”的人壓根不會在意,下一秒就刷起了手機。這種“選擇性遲鈍”,讓日本人能在高壓環(huán)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再譬如,朋友聚會時被開玩笑,敏感的人可能覺得受傷,鈍感的人卻一笑了之。這種“不過分在意”的態(tài)度,就是“鈍感力”的精髓。
在高壓的職場和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鈍感力”作為一種不敏感的“超能力”,成了許多人的生存秘訣。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鈍感力”也是一種選擇能力。每天面對海量的信息轟炸,社交媒體上的點贊、評論、轉(zhuǎn)發(fā),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卷入輿論漩渦。就像我們中國人每天刷微信一樣,日本人每天刷X、刷臉書、刷LINE,心情像坐過山車,還沒上班,心情已經(jīng)累壞。在這種情況下,“鈍感力”成了保護自己的屏障。不去糾結(jié)每條評論的語氣、不為別人的炫耀而自卑,這種“遲鈍”讓人們免受信息過載的困擾。

“鈍感力”的流行,其實也折射出日本社會的幾個深層特質(zhì)。
首先,是日本人對“內(nèi)省”與“外和”的平衡。表面上,日本人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但內(nèi)心卻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通過“鈍感力”過濾掉不必要的干擾。這種內(nèi)外兼修的哲學(xué),讓日本人在高壓環(huán)境中既能融入群體,又能保持自我。
其次,“鈍感力”也與日本的“侘寂”美學(xué)有異曲同工之妙。侘寂強調(diào)接受不完美,享受當下的平靜。“鈍感力”同樣鼓勵人們接納生活中的小瑕疵,不因瑣事而打破內(nèi)心的寧靜。比如,鄰居忘了打招呼、餐廳服務(wù)員態(tài)度冷淡,這些在“鈍感力”強的人看來,都不值得大動干戈。
但“鈍感力”也有它的局限。過于“遲鈍”,可能讓人忽略真正重要的問題,比如職場霸凌、家庭矛盾,甚至社會不公。有日本學(xué)者批評,“鈍感力”有時會被濫用,變成逃避責(zé)任的借口。適度的“遲鈍”是一種智慧,過分的“麻木”卻可能讓人失去敏銳的觸角。如何在“鈍感”與“敏銳”之間找到平衡,不僅是日本社會,也是身陷信息時代的所有人,需要認真鍛煉培養(yǎng)的一種生存能力。
位于富士山下山梨縣的葡萄酒莊“魯米埃爾”是日本最古老的酒莊之一,已經(jīng)有140年的歷史,第五代傳人木田茂樹社長說,日本葡萄酒的與眾不同之處,是酒味不會掩蓋料理美味,達到兩者之間的完美融合。
“魯米埃爾”是日本的國宴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