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德國政壇再次掀起驚濤駭浪。5月5日,德國選擇黨(AfD)正式起訴德國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理由是后者將其列為“極右翼極端組織”,此舉被選擇黨指為“政治污蔑”與“選舉打壓”。這場政黨與國家情報機關之間的正面沖突,既是德國民主機制的強烈震蕩,也是極右翼力量卷土重來的又一警示。

選擇黨提起訴訟的時機并非巧合。就在本月初,德國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發(fā)布的一份長篇報告中,首次系統(tǒng)性確認選擇黨具備“極端主義性質”,并強調其基于種族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與德國自由民主秩序根本相沖。換言之,在情報部門眼中,這個在德國多地崛起的政黨,已不再只是“民粹”,而是一種潛在的制度破壞力量。
而選擇黨的反應也異常強硬。不再僅是抗議或媒體喊話,而是直接走法律程序,控告情報機構“越權濫權”。其黨主席愛麗絲·魏德爾一方表示,該黨已向科隆行政法院提交訴狀,稱憲法保衛(wèi)局此舉違反了政治中立與程序正義,“有違民主規(guī)則”。
問題來了:德國選擇黨究竟是遭遇“國家機器的政治打壓”,還是其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正逐步越界、侵蝕德國憲政根基?
從近年來的發(fā)展軌跡來看,選擇黨早已不是一個邊緣小眾黨派。在今年2月的地方選舉中,該黨躍居第二,遠超綠黨與自民黨,成為保守派以外的最大政治力量。其在東部地區(qū)的支持率甚至逼近第一大黨,尤其是在薩克森、圖林根等州,已形成事實上的區(qū)域性主導。

這背后,是一場沉默中的“思想地震”。在移民問題、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社會治安等多重壓力疊加之下,大量德國民眾對傳統(tǒng)政治精英與主流政黨感到幻滅,對選擇黨這種“說狠話、搞對立”的極端話語模式反而產生了共鳴。選擇黨不僅抓住民粹情緒,還深耕社交媒體,構建起一個封閉、對抗性的輿論場,形成了“極右意識形態(tài)泡沫”的自我強化。
憲法保衛(wèi)局顯然早已嗅到危險信號。他們所擔心的不是選舉得票本身,而是這種以“民主機制”為外衣、以“系統(tǒng)顛覆”為實質的政治力量,正在步步滲透制度縫隙。這次情報報告明確指出,選擇黨鼓吹的“種族文化認同”已經嚴重背離德國憲法的“多元、公民平等”立場。換言之,選擇黨正走在一條將“身份政治”推向極端、以民族主義代替憲政規(guī)范的路上。
而對于選擇黨而言,將憲法保衛(wèi)局告上法庭,則是其“受害者敘事”的再強化。在其支持者眼中,這是一場“反對體制打壓”的正義之戰(zhàn),是人民之聲被主流壓制的典型案例。他們的訴訟目的不只是法律勝訴,更是政治宣傳:向廣大潛在選民傳遞“我們被體制圍剿,是因為我們說出了真話”。
這種極右打法我們并不陌生:用“被迫害”換取“同情票”,用“政治不正確”塑造“反叛標簽”。這正是歐美右翼民粹主義勢力過去十年的核心策略,從美國的特朗普,到法國的勒龐,再到匈牙利的歐爾班,莫不如此。而德國,正在成為下一個實驗場。

此時,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的動手,可謂是一場“制度防衛(wèi)反擊戰(zhàn)”。但這場戰(zhàn)斗注定不會輕松。情報機構雖有強大的監(jiān)視手段與數據支撐,但面對的是一個已經站上合法選舉舞臺、并不斷膨脹的民粹政治體。德國憲法賦予選擇黨提起司法審查的權利,也注定了這場交鋒將通過漫長的法律路徑進行,而非行政一錘定音。
問題的本質在于:一個在表面上遵循民主程序、但在意識形態(tài)與主張上走向極端的政黨,是否能被民主機制本身所糾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德國又該如何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
必須警惕的是,當前正是極右翼政治最易伺機而動的歷史窗口。烏克蘭戰(zhàn)爭帶來的難民潮、能源價格上漲引發(fā)的中產焦慮、綠能轉型引發(fā)的保守反彈、歐盟官僚體系的強硬壓力,都在構成極右勢力的“情緒燃料”。
而德國選擇黨恰恰明白,最強的動員不是政策邏輯,而是敵我劃分;不是具體議題,而是身份認同。一旦主流社會放任這種“極化動員”蔓延,接下來崩塌的就不只是選票結構,而是德國數十年構筑的民主防火墻。
此時此刻,德國正在進行一場關于“制度免疫力”的重要檢驗。憲法保衛(wèi)局的定性,法院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受,輿論是否分裂,所有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國家自衛(wèi)戰(zhàn)。
而這一切,不只關系到德國的未來,也將成為整個西方世界在極右浪潮面前的一面鏡子。選擇黨能否突破制度封鎖,情報機關是否能堅守底線,德國社會是否還能維持共識?答案尚未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不僅僅是一起政黨起訴情報機構的法律案件,而是一場關于“民主能否自我保護”的世紀大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