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總有一天將愛我
作者:羅伯特·勃朗寧 [英國]
為你讀詩:張譯 | 演員
你總有一天將愛我,我能等你的愛情慢慢地生長;像你手里的這把花,經歷了四月的播種和六月的滋養(yǎng)。
今天我播下滿懷的種子,至少有幾顆會扎下根;結出的果盡管你不肯采摘,盡管不是愛,也不會差幾分。
你至少會看一眼愛的遺跡——我墳前的一朵紫羅蘭;你的眼前就補償了千般苦戀,死有何妨?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飛白 譯
選自《勃朗寧詩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 詩文作者-
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維多利亞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丈夫。主要作品有《戲劇抒情詩》《劇中人物》《指環(huán)與書》等。他以精細入微的心理探索而獨步詩壇,對英美20世紀詩歌產生了重要影響。
我自由地愛你,像人們選擇正義之路,
我純潔地愛你,像人們躲避稱贊頌揚。
——伊麗莎白·勃朗寧
還有幾天就要2025年了,站在年終最后一個周末回望,你又會如何描述過去的這一年?
今年,是否等來了符合自己期待的生活呢?
生活就像一首不曾打草稿的詩篇,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有人在時代浪潮里拉緊屬于自己的錨,尋覓著共赴一生的愛人;有人會下意識地采取被動等待的方式,進一步驗證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但現實中喜歡的人,要做的事,其實都經不起漫長的等待,需要主動追尋與付出。
“你總有一天將愛我”,這不是詩人勃朗寧單方等待中的幻想,而是追尋中愛的信仰。很多人覺得這種等待只留存于詩句里,可它著實為勃朗寧夫婦擁有。
他們以寄雁傳書的方式主動了解對方,感受彼此那份“遙遠的相似性”。在信里,勃朗寧寫道:“我真是對你的書萬分傾心,我也同樣傾心于你?!彼麗凵狭艘聋惿椎脑?,更愛上了寫詩的她。
慶幸勃朗寧并沒有等到??菔癄€,伊麗莎白就已經接受了他的愛。
今天分享的詩篇《你總有一天將愛我》出自羅伯特·勃朗寧,也被「為你讀詩」特別選入了《我走進房間:外國經典名家詩歌選》這本書中。無論愛人還是愛己,從來都是彼此纏繞、共生共榮的浪漫。

還有一對心靈相通的伴侶,他們相識于康奈爾大學,婚后,他們先后考上了哈佛大學法學院。在那個年代,他們是鮮有的靈魂伴侶,互相扶持,成就彼此。
17歲那年,金斯伯格的母親因病去世,但她所傳達的關于“淑女”與“獨立”的理念,影響了女兒的一生。
一個女人,必須先學會獨立生活,才有資格追求快樂、幸福、理想。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做過很多突破,比如創(chuàng)辦《女權法律報》,為女性爭取墮胎權利,支持平權行動,推行同性婚姻合法化等等。她不僅是司法界的傳奇,更是大眾文化的偶像。她的先生馬丁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我從始至終都全力支持我的妻子,而她對我也是一樣的。這不是犧牲,這是家庭的意義。

或許,好的靈魂伴侶都有其共同的特征——相互尊重與理解,愛不僅是相互吸引與依賴,更是彼此成就與成長的過程。在他們的眼里,婚姻不應讓女性失去獨立與個性,相反更要平等地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目標。
金斯伯格在自傳《我自己的話》里的獻詞是,“給馬丁,親愛的人生伴侶和常常鼓勵我上進的人”。
回望那些令人著迷的愛情,兩個人平等而自由地相愛,即便有一天,相愛的人都消失了,但彼此留在世間的愛,卻構成了宇宙間最強大的能量。
2024年的尾聲,期待我們每個人都能珍視并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性,因為愛的第一頁是愛自己。也祝愿天下有情人相愛時,清白且勇敢;相守時,用心且寬容。
(內容來源于“為你讀詩”)
責編:保雪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