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親人將先人下葬后,總有一種沖動,想把墳墓環(huán)境美化一下,也是希望他們家的先人,能夠安眠在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之中。

現(xiàn)在花草市場,各種花卉品種非常豐富,想在墳墓周圍種些花卉,可以任意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按照農村的傳統(tǒng)習俗,三年新墳期間,是可以隨便動土的,尤其是立春后,到春社日之前的這種時間,正好是初春,是攔社的時間,也是種植樹木和花草的好季節(jié)。

年輕人有這種美好的報恩想法,但是,上了年紀的人卻無情地拒絕,他們還搬出一句農村流傳的俗語:“墳墓旁邊不種花,種花兒郎不思家”,以此證明有傳統(tǒng)規(guī)矩管著這種事。

本期就來解讀這句俗語,以及俗語中所飽含的農村傳統(tǒng)習俗。

這句俗語的來源,表面上來看,是來自民間風水習俗中的禁忌,實際上,這種禁忌習俗的來源,比風水習俗更早,可能出自古老的喪葬習俗。而且,民間一般習俗的說法,與風水習俗的說法,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在一些地方的農村喪葬習俗中,至今還保留了“謝花”的習俗,其中有《謝花歌》,其表達的主旨是“人生如花開,人死如花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一些地方習俗中,有喪葬儀典歌,叫《散花歌》,其表達的意思是“花謝人死,逝水東流”,“老花雖然已散,新花百世其昌”。有“人活著是一朵小花,死后回歸花山圣母”之說。

在送別老人的時候,民間有扎棺罩的習俗,也就是用竹篾扎成一個棺材的罩子,上面扎滿紙花,正中,有的地方扎一朵大蓮花,有的地方則扎一只雄雞或者仙鶴。

下葬后,便將棺罩燒掉。當然,也有一些地方不燒,而是放在墳頭上,任風雨侵蝕消亡。

這也就是后來,民間在悼念亡人時,時興送花圈,農村很快能接受的原因,這里有其傳統(tǒng)民俗中的底層邏輯。

按照民間的說法,“老花”(指老人,不能男女)既然已經散去,“新花”代表活著的后人。也就是說,“紙花”代表離去的老人,是被散去的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真正的鮮花,充滿生機,則代表活在世上的人,有花則有果。通常來說,只有陽宅的庭院才能種花,而陰宅不能種花。

還有一些農村地區(qū),在喪葬時,沒有謝花和散花的喪儀,送老人出門時,棺材上也沒有棺罩。他們則認為,墳墓是陰氣重的地方,花象征生機,與死亡對立,種花被認為是很不合適的,所以種花被視為是對選人的不敬。

這也是我國古代,為什么他們不在墓地種花草,只有陰樹陰樹的原因,如松樹、柏樹、楊柳等。

古代有的墓樹,因為這種墓樹開花太盛旺,為民間所忌,最后被淘汰出局。這種樹就是欒樹和槐樹。《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br/>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間還忌諱在墳墓周圍種植果樹,多數果樹都開出鮮艷的花來,這也是傳統(tǒng)民俗忌諱的原因之一。

另外,民間還有的地方說,墓地在植物的種植上,可以選擇不去種植任何植物,如果要種植,以種柏樹、松樹、楊柳為好,這些樹象征永恒?;ɑ苋菀椎蛑x,會讓人帶來不吉利的聯(lián)想。

從一般民俗的角度來說,在墳墓旁邊種花的結果,意味著親人留戀逝者,不愿意離開墳墓,還因為在墓地忙于照顧花草,容易玩物喪志,既經常打攪逝者,又耽誤農業(yè)生產,或其他該做的事業(yè),忽略所要承擔家庭責任。

按照很多地方的傳統(tǒng)習俗,農村有“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法,反映了傳統(tǒng)觀念中對祭祀儀式是有節(jié)制性的。

民間還有說法,如果一個人經常往墓地跑,對心身的健康不利,容易出現(xiàn)各方面的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就是一般傳統(tǒng)習俗中,在墳墓旁邊“種花兒郎不思家”的說法。

從民間風水習俗的角度來說,民間有些風水資料之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是:

“墳墓旁種植花朵競放者,易發(fā)花枝,主子孫風流,易有桃花之應?!?br/>

這句俗對“種花兒郎不思家”的原因,說得非常明白了。

不過,這樣的說法,具有迷信色彩,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迷信說法。這樣的結果不足為信。

實際上,其目的還是不讓人到墳墓旁種植花,所以才用這樣一種嚇唬人的方法來勸助。

如果墳墓旁邊自然生出野生的花來,在民俗中又有怎樣的說法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墳墓在野外,按照農村傳統(tǒng),大多數的墳墓都是泥土堆,特別是一些老墳,除了墓碑,都是泥土。土可生萬物,土里長出各種植物,說明墳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好。按農村的說法,就是風水很好。相反,民間最忌的就是墳地草木不生。

對于經常掃墓的墳墓來說,長出一些花草來,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比如,常見的有蒲公英、野菊花、野百合、金銀花、馬鞭草、狗尾巴草、千里光等,年代久遠的還有杜鵑花、野薔薇等。

從農村傳統(tǒng)習俗來說,墳墓旁邊,包括墳墓上長出這種花草,是沒有什么忌諱的,反而認為這樣的墳地很有生氣,會給后代帶來好的運氣。

現(xiàn)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很多,有一些人直接參與了現(xiàn)代公墓建設,以及公墓的綠化工程施工,見識了菊科植物廣泛使用,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也發(fā)生了變化。

比如,我們村有幾位村民,就參與了一些公墓的綠化種植,回到家鄉(xiāng)后,他們也試著到他們家先人的墳墓旁邊種花草,沒有遭到家人的反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位村民家的祖墳正好與我家祖墳毗鄰,他在清明期間連續(xù)種了幾年,種好后就繼續(xù)外出務工,沒人打理。

也許是因為他種下的花草品種過于嬌嫩,不適宜我們當地的環(huán)境,也許沒有人管理,種下的花草沒有競爭優(yōu)勢,敗下陣來。他每次清明期間種下去,過了夏季后,全都讓瘋長的柴草給蔭蔽了,不見了蹤影,墳地仍然是芳草萋萋。

近兩年,他也徹底放棄了,不再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