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消防救援總隊服役滿12年的王建國,近日正式脫下"火焰藍"制服,通過應急管理部門與國資委的聯合安置通道,進入本地軌道交通集團擔任安全督導員。這位參與過2015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救援的一級消防士,成為消防救援隊伍退出安置新規(guī)的首批受益者之一。這項被稱作"12年保障線"的政策,正在重塑中國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的基本邏輯。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自2018年改革轉制以來,始終面臨職業(yè)吸引力與隊伍穩(wěn)定性的雙重考驗。應急管理部2022年發(fā)布的《消防救援人員職業(yè)保障白皮書》顯示,全國17萬消防救援人員年均參與處置各類災害事故逾200萬起,傷亡率長期維持在3.8‰的高位。與高風險形成對比的是,改革前消防員多參照義務兵役制管理,職業(yè)發(fā)展通道狹窄、退出保障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
"全程退出機制本質上是對生命價值的制度性確認。"清華大學應急管理研究院彭宗超教授指出,我國參照國際通行的職業(yè)消防員培養(yǎng)規(guī)律,將12年設為職業(yè)周期臨界點具有科學依據。美國國家消防協會數據顯示,消防員在從業(yè)8-10年后會出現體能拐點,德國則通過《消防員職業(yè)能力評估法案》將黃金服役期設定為12年。中國方案既考慮人體機能曲線,又兼顧人才培養(yǎng)成本——培養(yǎng)一名合格消防指揮員平均需要7年周期,關鍵技術崗位人員成才周期更是長達10年。
政策設計中的"政府安排工作"條款引發(fā)廣泛關注。根據多省實施細則,安置方向主要集中于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安全管理崗位,部分技術骨干可進入應急管理系統下屬培訓機構。山東省2023年首批231名退出消防員中,74%進入?;繁O(jiān)管、建筑施工安全等專業(yè)領域,這與我國2019年啟動的"安全工程師"人才儲備計劃形成政策銜接。值得關注的是,北京、深圳等地試點將消防員納入地方人才引進體系,對獲得應急救援功勛榮譽者給予落戶加分。
這項改革的經濟賬本同樣值得推敲。財政部2024年公共安全支出預算顯示,消防員退出安置專項經費較上年增長47%,達到28.6億元??此聘甙旱闹С霰澈螅瑢崉t包含精算邏輯:培養(yǎng)新消防員的年均成本約為12萬元,而資深消防員流失造成的培訓重置成本可達其3倍。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的測算表明,完善的退出機制能使人員保留率提升21%,年均節(jié)約訓練經費超2000萬元。

在職業(yè)化改革的全球圖景中,中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顯現獨特價值。日本通過《消防團法》建立終身榮譽津貼制度,但民間消防組織占比過高導致保障水平參差;法國實行分級退役金制度,卻因財政壓力屢遭工會詬病。中國方案通過" 隨著首批退出消防員走上新崗位,政策效應開始多維顯現。江蘇省應急管理廳的跟蹤調查顯示,轉崗人員憑借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使企業(yè)安全生產事故自查率提升38%。而在云南邊境某消防救援大隊,完善的退出機制反而催生了"反磁力效應"——今年報考人數同比增加15%,大學生兵源比例首次突破40%。這些變化印證了中央黨校應急管理教研部李雪峰教授的論斷:"職業(yè)尊嚴不僅來自當下的榮譽,更源于對未來的確定性。" 當然,制度落地仍需細化保障。部分欠發(fā)達地區(qū)反映崗位匹配度有待提升,個別轉崗人員面臨專業(yè)技能轉換難題。應急管理部 站在構建大國應急管理體系的高度觀察,消防員退出機制改革絕非簡單的福利加法。它標志著中國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從規(guī)模擴張轉向內涵發(fā)展,在"全災種、大應急"框架下,職業(yè)保障制度正在成為提升戰(zhàn)斗力的新支點。當每一位逆火而行的勇士都能看見"后路",整個社會的安全防線才會更加穩(wěn)固。這種制度性關懷,或許是對"最美逆行者"最實在的致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