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共生有11個兒子,福臨非寵妃所生,非皇后所生,非長子,非皇太極最喜歡的一位皇子,甚至在皇太極病逝時福臨尚且只有6歲,為何能在皇位之爭中勝出,繼承皇位,成大清第三位皇帝呢?
其實皇太極病逝時,大清還沒有正式建立“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制度。

與福臨“爭奪”皇位的,除了幾位兄弟外,還有德高望重的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
但最終,為何是沒有立下任何戰(zhàn)功、生母位份并不高的福臨繼承了皇位了呢?
這篇文章,便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福臨繼承皇位的全過程。
皇太極去世后,雖說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尚且在世的嫡子們:禮親王代善、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與睿親王多爾袞,與太宗皇帝的嫡子們:肅親王豪格、皇九子福臨與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但其實真正爭奪皇位的熱門人選有四位:
第一位,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位,便是睿親王多爾袞。
為何說多爾袞是第一位呢?
據(jù)說,在太祖皇帝病逝之前曾留下遺言:皇十四子多爾袞繼承汗位,大貝勒代善輔佐
然而太祖皇帝病逝后,真正坐到汗位上的是皇太極,而非多爾袞。
而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也被逼殉葬。

若太祖皇帝當真想要將汗位傳給多爾袞的話,那么17年前,后金的第二位大汗便應(yīng)當是多爾袞;只可惜17年前多爾袞尚且只有15歲,既無戰(zhàn)功,又沒有了生母的庇護,如何能爭得過皇太極呢?
如今皇太極已經(jīng)去世,大清的皇帝是不是也應(yīng)當輪到多爾袞了呢?
多爾袞如今掌管鑲白旗30個牛錄,自然不會再讓17年的悲劇再次發(fā)生,而且他確實有爭奪皇位的優(yōu)勢:
多爾袞正值英年,尚且只有32歲;
雖然尚且只有32歲,但是多爾袞已經(jīng)南征北戰(zhàn)十幾年的時間,立下赫赫戰(zhàn)功,功勛卓著: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zhàn)必勝;
而且在皇太極病逝之前,多爾袞在朝中的地位已經(jīng)極高,朝中很多事情皇太極都交給了多爾袞來處理,多爾袞為此積累了不少處理朝政的經(jīng)驗,不僅有才干,而且智慧過人?;侍珮O給予多爾袞的封號“睿”,確實恰如其人。
而且多爾袞還有其他人沒有的優(yōu)勢:就是多爾袞并非孤軍奮戰(zhàn),而是還有兩個同母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

多爾袞兄弟三人掌管鑲白旗與正白旗,一共65個牛錄,而且正白旗還是滿洲八旗中最大的一旗。
阿濟格與多鐸,都支持多爾袞爭奪皇位。
第二位熱門人選就是皇太極最年長的皇子——肅親王豪格。
皇太極在17歲時生下了豪格,豪格比多爾袞還要年長3歲,這一年恰好35歲。
正因為豪格比自己的叔叔多爾袞還要年長,自然建功立業(yè)的時間也早。
在太祖皇帝還在時,豪格便先后兩次參加了征伐蒙古的戰(zhàn)役,被皇祖授予貝勒的稱號
皇太極繼任大汗之位后,豪格先后九次伐明、先后三次征伐蒙古各部、一次征伐朝鮮,還有一次是跟隨叔叔多爾袞一起收復了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后與林丹汗的兒子額哲。便是此戰(zhàn),皇太極得到了制誥之寶,決定登基稱帝。

皇太極登基后,豪格便被封為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與自己的叔叔們平起平坐。
世人對豪格的評價也很高:
容貌不凡,有弓馬之才
英毅,多智略
更重要的是,多爾袞有兩旗支持,而豪格則是有三旗的支持:
除了豪格親自統(tǒng)領(lǐng)的正藍旗外,還有皇太極生前親自統(tǒng)領(lǐng)的兩黃旗,都誓死效忠豪格
正藍旗、兩黃旗,一共有61個牛錄。
可以說,豪格與多爾袞勢均力敵;
對于豪格而言,他的弱勢就在于,他的生母是皇太極的繼妃,而沒有位列“崇德五妃”;在大清地位最高的就是“崇德五妃”,而豪格的生母不僅地位下降,而且早已不知所蹤,哪年去世都沒有記載。

第三位熱門人選是皇太極最年幼的兒子博穆博果爾。
博穆博果爾雖然尚且只有2歲,但是他的生母是皇太極的西宮大福晉貴妃娜木鐘。娜木鐘是皇太極所有生育皇子的妻妾中地位最高的,就連福臨的生母莊妃,都要比娜木鐘低了兩級。
皇太極11子中,博穆博果爾似乎是最尊貴、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皇子。
第四位熱門人選便是福臨,莊妃布木布泰所生的皇九子,尚且只有6歲。
福臨雖然年齡不大,從未建功立業(yè),但是他擁有一個其他皇子都沒有優(yōu)勢:他的生母來自科爾沁草原,他的嫡母兼姑外祖母是皇太極的皇后——孝端文皇后哲哲。
若無科爾沁草原的支持,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很難打下天下。

即便莊妃不是皇太極最愛,但莊妃與姑姑孝端文皇后對于皇太極而言都至關(guān)重要,對于大清來說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存在。
歷史的結(jié)局我們的都很清楚:年僅6歲的福臨坐到了皇位上去。
那么問題來了:福臨究竟是怎么坐到皇位上去的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他的生母莊妃,做了什么嗎?
在《孝莊秘史》中多爾袞與豪格互不相讓、旗鼓相當?shù)臅r候,禮親王代善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們也別斗了,干脆立別的皇子吧!
在真實的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句類似的話,不過并非代善所言,不過多爾袞與豪格互不相讓、難分勝負確實是事實。為此還專門開了一個會,而真正有決定權(quán)的有七人:
禮親王代善,太祖皇帝嫡次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皇帝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皇帝第十四子
豫郡王多鐸,太祖皇帝第十五子
英郡王阿濟格,太祖皇帝第十二子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
穎郡王阿達禮,代善的孫兒
多鐸與阿濟格自然支持多爾袞,而豪格也不會放棄爭奪皇位,實際上真正決定誰來繼承皇位的是這三人:
禮親王代善
鄭親王濟爾哈朗
穎郡王阿達禮
代善是太祖皇帝子孫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與子孫掌管著兩紅旗,一共51個牛錄。此時的代善已經(jīng)年邁,早已不問朝政事務(wù),而且兩紅旗的勢力也被大大削弱。代善諸子中,較為年長能干的兒子岳托與薩哈廉早已去世,碩托雖年長但不被皇太極所喜,至于滿達海雖然初露頭角但是還沒有太多的威望。

至于代善的孫兒們,阿達禮與羅洛渾雖然不甘人后,但是卻被皇太極多次壓制。
也就是說,兩紅旗中老的老、小的小,確實沒有太大的優(yōu)勢。
阿達禮是代善第三子薩哈廉的兒子,薩哈廉雖然是皇太極最喜歡的一個侄兒,被封穎親王。但是薩哈廉英年早逝,至于阿達禮雖然得以承襲郡王爵,但是皇太極對阿達禮總是恨鐵不成鋼,對阿達禮并不是很好。
為此阿達禮對叔祖皇太極也很是不滿,反而與睿親王多爾袞的關(guān)系越來越親密,甚至公開支持多爾袞繼承皇位。
代善家族雖然并不想爭奪皇位,但是卻能決定皇位究竟花落誰家。
那么鄭親王濟爾哈朗呢?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兒,父親舒爾哈齊雖然因罪而被幽禁而死,但是濟爾哈朗并未受到父親的牽連,而是被伯父太祖皇帝養(yǎng)在內(nèi)廷,同皇太極一起長大成人。

濟爾哈朗雖然比皇太極小7歲,但是與皇太極的感情極好,自1640年開始統(tǒng)領(lǐng)鑲藍旗,一共33個牛錄。
濟爾哈朗能從一無所有到擁有33個牛錄,都是因為皇太極。
所以濟爾哈朗自然會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皇太極的兒子,并非只有肅親王豪格。
若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互不相讓,當真要拼個輸贏的話,得益的只能是明廷。
所以在這個關(guān)鍵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了一個建議:你們都各退一步吧,咱們另立其他皇子吧!
多爾袞很清楚僵持下去的后果,便說到:我同意,令立其他的皇子。
除了豪格外,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還有皇九子福臨與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但最終為何是福臨呢?

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娜木鐘雖然位居貴妃之位,但是娜木鐘原本是察哈爾林丹汗的大福晉,在林丹汗去世后帶著部眾歸順后金,帶著林丹汗的一兒一女改嫁給了皇太極。因原本是林丹汗的大福晉,而被皇太極直接尊為西宮貴妃,地位高于莊妃。
然而娜木鐘即便是地位再高,畢竟是歸降而來,其影響力又如何能比得上滿蒙聯(lián)姻的莊妃呢?
更何況莊妃的姑姑哲哲,還是皇太極的皇后。
也就是說福臨,不僅有生母莊妃的支持,還有嫡母哲哲的支持,更加有整個科爾沁草原的支持。
如此,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兩黃旗大臣,自然很清楚選擇福臨比選擇博穆博果爾,更加有利于大清。
而睿親王多爾袞早就暗戀與自己年歲相當?shù)纳┳忧f妃,皇太極在時,多爾袞不能多想;但是皇太極一死,多爾袞便慢慢地將自己對嫂嫂的感情表露了出來。
畢竟在女真,本就有“兄終弟及”的習俗。

只是大清受漢文化的影響,這樣的習俗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多爾袞很清楚莊妃想要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
對于多爾袞而言,既然自己不能繼承皇位,為何不以退為進呢?
就這樣,年僅6歲的福臨被扶上了皇位,成大清第三位皇帝。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