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選擇的樓房的時候,很多人是沒有主見,聽信什么4樓不能選,14樓不能選,7樓不能選,8樓不能選,18樓也不能選,等等,大部分都是源自于諧音的一個說法,說實在話,房子不應(yīng)該是居住體驗放在第一位嗎?

三年前,我搬到了市中心的一個公寓當(dāng)中,為了一覽眾山小,直接選擇了33樓,剛搬進去的時候,被中介是各種忽悠,說是這種房子通透沒有遮擋,而且還能看到城市的天際線,晚上也會特別的好看,事實上,景色確實是不錯,但是我們終究要考慮到現(xiàn)實情況。

三年后,也就是現(xiàn)在,我換到了4樓,價格低了不少,這種看似降級,但是居住體驗和高層真的是天壤之別。
高樓層的缺陷
中介只告訴你,高樓層景色很美,采光不錯,卻沒有告訴你,等電梯,尤其是遇到高峰的時候,會讓你等的發(fā)狂,最少也得十幾分鐘,遇到幾次電梯的故障,爬33層,而且還是下班回來,你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嗎?

下雨天氣很嚇人
高樓層遇到下雨的天氣,真的是瑟瑟發(fā)抖,尤其是風(fēng)噪,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晚上比較安靜的時候,遇到大風(fēng)天氣,那種鬼哭狼嚎的聲音,真的是相當(dāng)?shù)膰樔?,而且遇到比較大的風(fēng),給人感覺,樓都在晃動。

搬進4樓之后
整個人感覺舒服了很多,比如說即使是大風(fēng)天氣,也不會感覺到那么害怕,而且開窗也沒有那么嚇人。
不存在供水不足的問題
以前高樓層,經(jīng)常容易出現(xiàn)供水不足的一個情況,而在低樓層之后,供水更加的穩(wěn)定,也不用擔(dān)心缺水的一個情況,這也省去了不少的麻煩。

當(dāng)然最為關(guān)鍵的是,上班的時候,不用刻意去等電梯,如果電梯剛好到,可以坐電梯,需要等很久的話,直接步行就可以了,也不會特別的累。
事實上我們在買房子的時候,也應(yīng)該要注意一下,高樓層和低樓層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的,比如說裝修的成本,高樓層就要貴不少,其次,就是房子在買賣的時候,其實低樓層更容易出手一些,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相同的一個戶型,33樓比4樓單價高15%,但5年后轉(zhuǎn)手時:33樓平均掛牌周期98天,4樓平均掛牌周期46天。

如果低樓層前面沒有遮擋,而且采光比較的不錯,筆者認為,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當(dāng)然不差錢的話,也可以選擇稍微高一點的。

按照黃金樓層公式的說法:總層數(shù)×0.3-0.5(如33層樓選10-16層最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