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又登上《人民日報》了!

5月6日,《人民日報》人文版刊登文章《筆墨紙硯里的匠心傳承(文化中國行)》。

該文章分為四部分,

其中一部分講述了

端硯非遺的精妙工藝與人文故事,

展示了端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 人民日報

綴滿枝頭的藍花楹、鋪滿街道的三角梅……

廣東肇慶,花香藏于枝葉,

浸染湖光山色的古城煥發(fā)新的活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巖前寶環(huán)大道三角梅。圖源 端州發(fā)布

走進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羅海創(chuàng)立、

今由其子羅建泉打理的藝海端硯坊,

一雙名為“端溪騰龍硯”的對硯,

帶著威嚴與氣度撲入眼簾。

走近端詳,硯上九龍飛騰、

瑞云環(huán)繞、極目天際、氣象萬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 成美影畫

羅氏硯雕第十六代傳人、

端硯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羅建泉說:

“這是目前硯界最大的一對麻子坑對硯,石質優(yōu)異,集金銀線、天青、麻子、玫瑰紫等眾多石品花紋于一體,共有328顆石眼。”

硯,中國傳統(tǒng)“文房四寶”之一。

肇慶古稱端州,位于西江之濱。

產自肇慶的“端硯”

以“呵氣成墨、滑入肌膚”的石質、

獨特的石品花紋

以及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位列眾硯之首,

自唐初已聞名全國,

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珍愛。

“端硯制作技藝”

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資料圖

羅氏是硯雕世家,

生長于肇慶市端州區(qū)黃崗街道白石村,

這里“村人以采巖石為業(yè),

凡五百余家,琢紫石者半,白石者半”,

已有1400多年制硯歷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肇慶市端州區(qū)黃崗街道白石村。肇慶發(fā)布特約攝影師 梁亮 攝

傳統(tǒng)硯雕匠人大多遵循

“技不外傳”“藝必保密”的祖訓,

近現代以來,

硯匠們打破傳統(tǒng),公開收徒,

將技藝代代傳承、發(fā)揚光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伍丁誕拜師儀式。植建麟 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伍丁誕拜師儀式。黃詠欣 攝

截至目前,

端硯制作技藝已有

代表性傳承人29名(含已故),

專業(yè)技術人才800多人,

從業(yè)人員1.2萬多人……

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為土生土長的白石村人、“蔡家龍”第23代傳人蔡三洪。他的家族自宋代起便以制硯為生,逐漸形成了“蔡家龍”和“塔香云”兩大雕刻技法。圖源 成美影畫

過去的硯雕,

是以傳統(tǒng)技法雕刻傳統(tǒng)題材。

今年春節(jié)前,

肇慶市向廣州白鵝潭大灣區(qū)藝術中心捐贈的

端硯巨作《鵝潭新韻》讓人眼前一亮。

創(chuàng)作者是端硯制作技藝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焯忠,

他選擇以珠江兩岸美景為背景,

鑲嵌廣州地標建筑,

充分展現改革開放

“排頭兵”的氣象和風采。

△大型端硯作品《鵝潭新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型端硯作品《鵝潭新韻》。

這樣的創(chuàng)新化表達已成潮流。

端硯與肇慶自鳴鐘制作技藝相結合,

創(chuàng)作出新型鐘飾擺件;

與金絲銀線結合,開發(fā)了硯雕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以硯石設計制作冰箱貼、

手機掛繩、比賽獎牌、紀念手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硯村柳新祥端硯藝術館內的各式端硯。黃海敏 攝

端硯藝人信奉

“守正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離根”,

始終不變的,

是刻刀過處“流淌”的千年文脈。

為保護硯石資源,肇慶市政府在2000年要求停采所有硯石,推動《肇慶市端硯石資源保護條例》出臺,以立法形式保護端硯石資源;圍繞端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各有關部門形成合力,接續(xù)培養(yǎng)藝術大師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支持端硯藝人創(chuàng)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并推動端硯文化與雕刻技藝走進中小學課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生們學習端硯雕刻技藝。圖源 新華社

羅氏硯雕第十六代傳人、

端硯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羅建泉說:

“歷經千年滄海桑田,端硯早已不是單純的文房器物,而是烙著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傳承印記的活態(tài)遺產。讓傳統(tǒng)工藝與時代脈搏共振,我責無旁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未來,

肇慶將繼續(xù)加快推動端硯文化事業(yè)

和端硯產業(yè)繁榮發(fā)展,

讓“中國硯都”品牌煥發(fā)出

更加璀璨的光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人民日報 肇慶發(fā)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