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全球近現(xiàn)代史上,“黑便士”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
1839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實行均一郵資制的1便士郵資法和預付郵資制度。同時,公開征求對郵資憑證已付(即郵票)的意見和設計圖稿,結果收到2500多條的反饋和圖稿中,沒有一條是令大部分議員滿意的。
一時間難壞了所有人,包括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這個時候,郵票之父——羅蘭·希爾爵士登場了,他綜合了一些反饋意見和建議,并在此基礎上經(jīng)過進一步設計更改,與設計師,雕塑家等有關人員一起共同努力終于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
更重要的是,“便士郵政法”引發(fā)了一場世界郵政的重要革命,不過最終卻得到了女王和議會的一致同意。作為維多利亞女王則同意了另一件重要的事:將自己15歲時的側面肖像,作為黑便士的圖案。

【羅蘭·希爾爵士不僅與黑便士郵票聯(lián)系在一起,更成為郵票之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蘭·希爾爵士不僅與黑便士郵票聯(lián)系在一起,更成為郵票之父】

希爾爵士以及其他人員之所以堅持用這個圖案,是因為郵票、郵資以及郵政法的重大改革,不僅代表了國家的權威性,也體現(xiàn)了國家發(fā)行有價票券的嚴肅性。
英國便在1840年5月6日正式發(fā)行和推廣使用“黑便士”郵票,郵票的面值用便士計量,用黑色油墨印制,郵票的外觀看起來確實很黑,所以才叫“黑便士”郵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世紀的1便士很少嗎?這可不一定。
在當時英國的貨幣體系中,1英鎊相當于20先令、1先令相當于12便士——即1英鎊等于240便士,而19世紀下半葉,1英鎊的含金量大約為7.3克;1便士在當時可以購買大約3公斤左右的小麥。
“黑便士”郵票最近一次露面,已經(jīng)是2024年2月2日了。
在當時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行的拍賣會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封使用郵票寄出的信件被拍賣,這封信所使用的郵票就是英國“黑便士”郵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近現(xiàn)代史上的第一枚(套)郵票,誕生得也不算晚。
1878年7月,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誕生了,不過這套郵票發(fā)行地并不是清朝的國家郵局,而是上海海關造冊處;并不是中國人提議和完成的,而是一個外國人推動了這些事。
出生于1835年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于1858年3月奉命來到廣州,在英國駐廣州領事館內(nèi)任二等副翻譯——這個年輕人非常擅于交際,而且對清朝的各級官員極為彬彬有禮,很快得到了清朝一些大員的好感。

【中年時期的羅伯特·赫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年時期的羅伯特·赫德】

1859年,在時任廣東巡撫兼署兩廣總督勞崇光的邀請下,赫德辭去英國領事館的工作(這時還沒有辭去職務),擔任清朝廣州粵海關副總稅務司,這時還是有試用期的。
幾個月后,赫德干得順手、勞崇光也非常滿意,所以赫德索性辭去英國領事館的職務,改換門庭直接到清朝海關正式打卡上班了。
赫德不僅業(yè)務能力出眾,而且理財能力也很了得,很快把海關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所以從1861年起就擔任代理上海海關總稅務司職務,僅過了兩年即1863年11月,清朝總理衙門宣布任命28歲的赫德為清朝的總稅務司。

【羅伯特·赫德喜歡站著辦公,據(jù)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伯特·赫德喜歡站著辦公,據(jù)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這時的赫德不僅工作能力不錯,而且重點是越來越熟悉和適應了清朝官場,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個年輕人學習能力極強、手腕極其圓滑——1864年赫德因禍得福,得到了清朝的嘉獎和晉升,領按察使官銜,成為清朝的正三品大員。
隨后的幾年,赫德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和觀察,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嚴密、高效的海關管理制度,讓清朝的海關成為貪腐盛行中的一抹廉潔的亮色(相對而言),而且為清朝掙了很多錢。

【不遠處的西式建筑就是清朝時的上海海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遠處的西式建筑就是清朝時的上海海關】

1861年時,清朝海關稅收約為496萬兩,在赫德的打理下,到了1887年海關稅收達到2000萬兩,占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由外國人管理的關稅,居然成了清朝最穩(wěn)定、最可靠、最巨大的財源,赫德也成了清朝正直的“財神爺”。
赫德可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并不拘泥于自己海關的一畝三分地,早在1865年10月17日,他就向清朝總理衙門遞交了自己撰寫的《局外旁觀論》,其中就有廢除驛站、興辦郵局等建議,只不過當時沒有引起重視。

【清朝時的總理衙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朝時的總理衙門】

到了1878年7月下旬,清朝才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于海關內(nèi),其中上海海關造冊處于當年以蟠龍為圖案,印制了一套三枚的郵票。
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蟠龍,襯以云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
一分銀,是綠色的,寄印刷品郵資
三分銀,是紅色的,寄普通信函郵資
五分銀,是桔黃色的,寄掛號郵資
于是,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就這樣誕生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郵票上“大清郵政局”五個字十分醒目(其實此時清朝的郵政系統(tǒng)還沒有建立起來);圖案中的“大龍”兩目圓睜,騰云駕霧,呼之欲出;上方標有“CHINA(中國)”,下方標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 分銀)”字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們習慣于稱它們?yōu)椤昂jP大龍”或者“大龍郵票”——不過,當時到底發(fā)行了多少套大龍郵票,卻是一個不解之謎。
按照一些專家的推斷,當時大龍郵票發(fā)行量大致為20-21萬套。但又有一些專家說數(shù)量不對,因為同樣是一套大龍郵票,還分為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等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之,不同種類、不同版本也會影響它們的收藏價值,比如集郵熱潮的末期、2008年在嘉士德春季拍賣會中,品相在中上等、一套三枚完整的大龍郵票,最終以5376萬元港幣成交。
至于清朝的國家郵局,可不是跟郵票一同誕生的,還要晚上10多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準總理衙門奏折,在全國正式開辦大清郵政,并委任赫德為總郵政司。到了1899年5月8日,全國郵政按海關管轄區(qū)域劃分為35個郵界,各郵界設立郵政總局。
到此,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比較完整的郵政體系才算建立起來,而且是在海關的大力協(xié)助下才得以完成,這的確是一段有意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