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德國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BfV)發(fā)布了一份震動歐美的聲明,該機構正式將德國選擇黨(AfD)定性為“明確的極右翼組織”( gesichert rechtsextremistisch“)

目前選擇黨民調已升至第一,所以,很多德國人對此事憤怒到了極點。

而綠黨這幫人正在彈冠相慶,呼吁盡快啟動取締程序。

即將離任的朔爾茨希望謹慎對待對取締選擇黨一事。

“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暫時沒有明確態(tài)度(他在第二輪通過了議會投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選擇黨主席愛麗絲·魏德爾(Alice Weidel)反應比較冷靜,她表示,“這是毫無根據的政治操弄。指控選擇黨只是借口,其目的在于歧視當前德國最大的反對黨,并剝奪基本政治權利?!?/p>

魏德爾想用法律手段解決此事,5月5日上午,她將起訴書遞交至科隆行政法院,指控憲法保衛(wèi)局的行為違反了憲法。

憲法保衛(wèi)局的認定基于一份長達1100頁的報告,德國聯邦內政部長費瑟稱,“該報告不存在任何政治影響和干預”。

用中國老話說,這就叫“此地無銀三百兩”。

根據4月底民調,德國選擇黨已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政黨,支持率為26%。

聯盟黨支持率25%,社民黨15%,綠黨11%,左翼黨9%。

只要再給選擇黨兩三年時間,它必將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建制派玩不起就不要玩,選又選不過,氣又氣得要死,怎么辦?只能使出這種卑鄙的手段。

據德國電視1臺昨天報道,德國政界正在就是否取締選擇黨展開討論。

選擇黨內部已經炸窩了。

就在魏德爾在科隆起訴不久,選擇黨另一位高層比約恩·霍克(圖林根州負責人))在網上發(fā)文稱:“我們鄭重建議憲法保衛(wèi)局的工作人員找一份新工作。否則,歷史終將重演:一起吊死,一起毀滅?!?/p>

要死一起死,這是選擇黨對建制派,甚至對整個德國社會的警告。

選擇黨數百名黨務工作者也發(fā)文表達憤怒。他們稱當前政府行為“令人恥辱”,指責政府為“反民主派”。

憲法保護局則被稱為“聯邦德國的蓋世太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德國總人口約為8500萬,26%支持率,就意味著2200萬人,如果激進派為10%,那也有220萬人。

到時德國會變成什么樣子,真不敢想。

更多的德國網友對憲法保衛(wèi)局(BfV)產生了深厚興趣。

BfV并不是一個顯眼的機構,但它卻能決定一個德國政黨的生死,這不能不令人感到好奇,蓋世太保“2.0版”?

德國政府也知道BFV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于是它們在忙著解釋什么叫“憲法保衛(wèi)局”?那叫“民主的牙齒”。

無論怎么繞來繞去,都無法否認BFV是一個情報機構,帶有政治警察的功能。

其實,連不少年輕的德國網友也未必知道BFV的來歷,這事還得從二戰(zhàn)說起。

蓋世太保從未遠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德國戰(zhàn)敗之后,由美蘇英法四國共管。四國在各自軍事管制區(qū)都進行了“去納粹化”工作,比如,慕尼黑的“希特勒大街”就被美軍換成了“羅斯福大街”。

四國在對德國的處置問題上,既有合作,又有分歧。

蘇聯由于急于恢復國內工業(yè),拼命地在蘇占區(qū)拆廠房、拆機器,運走一切可以運走的工業(yè)設備;

美國全力搜羅納粹時代的科技人才、軍工人才,只要有用,都可以赦免,再送往美國本土。

法國在忙著掠奪自然資源。

英國則在構建冷戰(zhàn)陣地,跟蘇聯進行意識形態(tài)對抗,“冷戰(zhàn)”最初就是由丘吉爾在美國提出的。

1949年9月,基民盟的總理候選人阿登納當選德國總理(西德),首都設在波恩,德國分成了兩半。

波恩建立了警察機構——聯邦刑事局,用來維持治安。

但政治警察是在1950年由英國幫助建立的,也就是憲法保衛(wèi)局, 總部設在科?。坡儆谟④娬碱I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憲法保衛(wèi)局”這個名字也是英國人取的,目的是為了掩人耳目。實際上它的工作經常是反憲法的。

但英國人一宣傳,很多人就相信它是在“保衛(wèi)憲法,反納粹余孽”。

其實,它的真正任務是打擊一切“親共”政治組織和人物,

它的組織結構跟英國軍情局一樣,也設了六個處:

一處,負責技術偵察;

二處,反對極右;

三處,反對極左;

四處,反間諜;

五處,反外國恐怖主義

六處是隱形的,藏身于西門子等各大工業(yè)企業(yè),以防止工業(yè)秘密外泄為我,監(jiān)視企業(yè)高層。直到2000年,憲法保衛(wèi)局才承認該機構的存在。

憲法保衛(wèi)局一成立就被人稱為“蓋世太?!薄?/p>

因為它用的人大多是“悔過”的納粹官員,第一任憲法保衛(wèi)局局長奧拓?約翰就是前納粹高官。

它跟蓋世太保的區(qū)別在于:它沒有搜查、羈押、逮捕等執(zhí)法權,這些由聯邦刑事局負責。

但在實際工作中,憲法保衛(wèi)局經常使用這些手段,直到1972年出臺專門法律,才明確限制它的權力范圍。

眼看英國人搶先一步控制了德國情報機構。1956年,美國CIA也在自己的管制區(qū)慕尼黑建立了德國聯邦情報局(BND)

所以,就有了每年一度慕尼黑安全會議(德國統一后,BND搬遷到柏林)

這兩家情報機構,再加上德國國防軍軍情局,它們的主要對手是民主德國的斯塔西(STASI,國家安全局)

憲法保衛(wèi)局管理制度非常復雜,總局只能指導各州分局,但不能任免官員,人事權在各州手里。在聯邦政府機構內由內政部管理。

1956年,它們就立下了大功--取締西德共產黨。

當時德共支持率一路攀升,如果投票的話,德共肯定能進入議會。

于是,憲法保衛(wèi)局就出手了,用它們之前監(jiān)聽、監(jiān)視的內容編造了一份報告,指控德共威脅“民主”,將其取締,然后逮捕德共黨員。

德共原本是相信議會民主的,積極參加選舉。結果等它有點起色了,直接就被取締了。

德共轉入地下后,1968年,激進派建立了“西德紅軍”,開始武裝斗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通緝令上的面孔都非常年輕,因為他們都是學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9年11月,德意志銀行總裁赫爾豪森(Alfred Herrhausen)在上班路上就是被他們炸死的。

“西德紅軍”的恐怖襲擊一直持續(xù)到了90年代才徹底消失。

但憲法保衛(wèi)局在德國統一之后,仍然沒有消失,只是變得很低調,偷偷地監(jiān)聽監(jiān)視所有非建制派政治人物的活動。

2009年以來,德國多個團體舉行多次示威,反對憲法保衛(wèi)局的非法行為,但德國政府置之不理。

有趣的是,憲法保衛(wèi)局對真正危害德國國家安全的“激進左翼”綠黨卻格外縱容,綠黨幾乎成了它們的“自己人”,并護送綠黨政客一路進入內閣。

選擇黨崛起后,他們又盯上了選擇黨,變成了“反極右翼”。

如果選擇黨一直處于邊緣狀態(tài),保衛(wèi)局就會一直潛伏在水下。

但是,當選擇黨勢不可擋之時,這只鱷魚就躍出水面進行攻擊了,干的還是蓋世太保那些臟活。

取締德共,曾經逼出了“西德紅軍”。

德國人極端起來是非常極端的,歷史已經證明過好幾次。

如果取締選擇黨呢?那就等于給德國社會投下了一顆炸彈。

慕尼黑啤酒館的氣氛將變得非常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