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12世紀,中亞的穆斯林勢力仍在持續(xù)進攻印度次大陸。特別是在突厥系軍閥取代阿拉伯裔后,戰(zhàn)爭的規(guī)模、烈度和破壞性都有增無減。如果說早期的加茲尼帝國還只是豐盛開胃菜,那么取而代之的古爾王朝就堪比盛宴的高潮部分。

然而,擁有廣袤縱深的次大陸,從不是逆來順受的軟柿子。在接連丟失信德與旁遮普后,分布于印度河中游的拉其普特人走上前沿。他們接過沙希亞王國衣缽,成為阻擋征服者南下的鐵桿主力,并在1178年的卡薩拉達之戰(zhàn)中取完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爾王朝的核心是南下阿富汗的塔吉克軍事部落

早在8世紀,一批塔吉克部落奉命南下,為統(tǒng)御自己的薩曼帝國鎮(zhèn)守阿富汗山區(qū)。他們曾多次參與南征北戰(zhàn),又選擇順從突厥人的加茲尼王朝,卻因寂寂無名而難以被歷史記載所垂青。直至百多年后,舊宗主在與西方強鄰塞爾柱帝國的爭雄中衰微,給他們騰出充分的發(fā)展空間。

同時,許多地位更高的貴族將領選擇駐屯印度,以便更快捷享用物產資源,順道給古爾家族的放飛自我創(chuàng)造出有利條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爾王朝的龍興之地就是今日阿富汗的古爾省

公元1163年,日漸壯大的古爾王朝進入二元共治時期:

其中,年長的吉亞斯丁志在西部,傾全力滲透呼羅珊和錫斯坦地區(qū)。隨后又掉頭擊敗北方的花剌子模勢力,將里海沿岸的戈爾甘平原納入麾下。

他的兄弟默罕默德同樣不遑多讓,只用十年時間就奪取南部重鎮(zhèn)加茲尼。此后更是計劃繞過開伯爾山口,走相對冷門的古馬爾山口去往印度河中游。不僅能避免同尚有余力的加茲尼帝國殘部廝殺,還可以更快的奪取異教徒地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默罕默德-古爾時期的金幣

公元1175年,默罕默德率軍直逼印度河流域,向已經擺脫加茲尼直轄統(tǒng)治的木爾坦城發(fā)起圍攻。由于當?shù)貏萘x擇尊奉什葉派,所以在危急關頭無法獲得其他遜尼派武裝支持。古爾大兵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順利占據(jù)這個處在流域中心位置的橋頭堡。次年,他又領兵前往更南岸的烏奇,將這座始建于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古鎮(zhèn)據(jù)為己有。

至此,一條連接阿富汗與中印度的通道被徹底打開。古爾人又經過兩年籌備,才冒險踏上自己的首輪次大陸之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伊斯蘭時代木爾坦總是征服者的首個目標

不過,古往今來的大部分征服者沒選擇該路線,其實背后有著深刻地理原因。畢竟,整個印度河中下游地區(qū),都與浩瀚的塔爾大沙漠毗鄰。換句話說,一旦離開河道兩側的狹窄綠洲走廊,就必須面臨缺水少糧等后勤難題:

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人曾意識到這點,險些放棄走海路進攻信德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公元11世紀的加茲尼突厥選擇無視規(guī)律,不惜找來30000頭駱駝保障物資供給,結果仍舊是損耗嚴重。

如今的塔吉克人同樣依賴大規(guī)模騎兵機動,只能先沿水系行進,直到下游為止才轉向內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默罕默德-古爾選擇的迂回南下路線

與此同時,穆斯林陣營的蠢蠢欲動,已經引起沙漠另一頭的古吉拉特聯(lián)盟注意。作為純粹的剎帝利軍功貴族,他們的先輩往往在歷史上大有來頭,包括且不限于曾征伐次大陸的斯基泰人、帕提亞人、月氏人和希臘人。

盡管早已完成文化趨同,卻努力保持著來自祖上的尚武傳統(tǒng),升格為堅守古印度文明的強力捍衛(wèi)者。而且常年展開軍事訓練,在個人技巧方面絲毫不輸給任何對手。真正的欠缺在于群龍無首,往往要獨自面對幾倍于自己的強敵偷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爾軍隊大舉南下引來拉其普特聯(lián)盟的重視

然而,古爾王朝的強勢躥起,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拉其普特諸邦的敏感神經。他們在年輕君主穆拉拉賈二世號召下,紛紛從古吉拉特半島與拉賈斯坦的封地內趕來援助,規(guī)模甚至能達到相當驚人的50000之眾。

同時不斷派斥候監(jiān)視對方近況,搶先趕到必經之路上的阿布山設防,以逸待勞的坐等對方主動挑戰(zhàn)。其中,大部分主力陳兵于山谷中,剩下的附庸部隊則分別潛伏于兩側山坡待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離開印度河流域古爾王朝的騎兵就面臨缺水危機

相比之下,默罕默德雖精心規(guī)劃最佳線路,古爾士兵仍因沙漠行軍而感到人困馬乏。在找不到充足水源的情況下,一些牧民甚至選擇用馬匹的血液解渴。

蘇丹為激勵士氣,還不得不同意放慢前進速度,并允許士兵劫掠沿途城鎮(zhèn)。但肆意破壞濕婆神像的粗魯舉動,只會給自身招來更多敵意,讓附近村民更愿意給拉其普特聯(lián)軍告密。因此,當部隊好不容易抵達阿布山麓,大批印度人早已恭候多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在集結的拉其普特騎兵與中印度盟友

因為是大范圍迂回,又渴望強化機動速度,這支偷偷南下的古爾軍隊幾乎全由騎兵組成。而且整體規(guī)模偏小,可能僅有對手的1/3左右。除占比最多的各類突厥外,還包括阿富汗山地部落、印度北部的大小附庸,以及默罕默德本人身邊的塔吉克精英衛(wèi)隊。

但憑借多年來建立的心優(yōu)勢,依舊毫不猶豫的向對面發(fā)起強攻,絲毫不在意究竟是在同多大體量的部隊交手。拉其普特人以勇猛的騎兵對沖回應,并嘗試在步兵和少數(shù)戰(zhàn)象配合下,死死守住山谷入口位置的陣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亞各突厥勢力都會圈養(yǎng)的古拉姆奴隸騎兵

隨著戰(zhàn)斗時長持續(xù),裝備相對較差的印度人漸漸不支,開始向身后的卡薩拉達山谷緩步撤退。默罕默德顯然不想措施良機,繼續(xù)催促著將更多有生力量投入追擊,準備用具裝騎兵的沖鋒摧垮對手。

豈料在不知不覺中深陷狹窄空間,只能以最低效的正面角力向印度人施壓。對手卻從一側山坡上調來預備隊,成功限制住節(jié)節(jié)敗退的主力中軍。接著,第二支伏兵由另一側山坡俯沖而下,瞬間切斷山谷內外的唯一退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卡薩拉達之戰(zhàn)中的兩軍布陣

此時,古爾王朝的騎兵大多體力枯竭,又被四面八方圍上來的拉其普特人貼臉輸出。很快,受驚馬匹在伏擊圈內相互絆倒,身披重甲的戰(zhàn)士則在無情踐踏中難以起身。

默罕默德認識到敗局無可挽回,只能在左右侍從的拼死保護下突圍,踩著自家人尸體逃出生天。雖然對手因同樣損失巨大而無心發(fā)動追殺,但橫跨沙漠的艱苦返程仍給這位征服者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甚至在戰(zhàn)后的10年內,他都不敢再沿該路線南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后10年 古爾王朝的擴張都盡量避開拉其普特人

無論如何,以拉其普特人為首的印度聯(lián)軍,贏得了自穆斯林入侵以來少有的決定性大勝。默罕默德也終于明白開伯爾山口的重要性,轉頭將攻略重心調整到加茲尼殘部方向。

直到奪取拉合爾、貫穿整個恒河平原,達成史無前例的飲馬孟加拉灣壯舉,才為一雪前恥而率軍故地重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