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梅德韋杰夫關于“特朗普若試圖結束俄烏沖突”的言論,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背景與邏輯,結合俄烏沖突的復雜局勢、美國國內政治斗爭以及歷史案例的類比:
1. 歷史類比:肯尼迪遇刺案的警示
梅德韋杰夫多次將特朗普與肯尼迪的遭遇相提并論。肯尼迪因反對越南戰(zhàn)爭并試圖削弱軍工復合體的利益,最終遇刺身亡。梅德韋杰夫指出,特朗普若試圖結束俄烏沖突,同樣會觸及美國軍工集團的利益。這些利益集團通過持續(xù)的戰(zhàn)爭牟取巨額利潤,而特朗普的停戰(zhàn)主張可能被視為威脅,從而引發(fā)類似肯尼迪的結局。
2. 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利益驅動
美國軍工復合體被視為俄烏沖突持續(xù)的重要推手。特朗普曾多次聲稱“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zhàn)爭”,并計劃削減對烏軍援。梅德韋杰夫認為,這種政策將直接損害軍工集團的商業(yè)利益,可能招致其激烈反撲,包括通過暗殺手段清除障礙。
3. 特朗普的“和平主張”與政治風險
特朗普的競選承諾包括推動俄烏和談、減少介入外部沖突,這與民主黨及部分共和黨精英的立場相悖。梅德韋杰夫指出,美國政治生態(tài)中存在“影子政府”或深層勢力,他們通過戰(zhàn)爭維護全球霸權和經(jīng)濟利益。特朗普若挑戰(zhàn)這一體系,可能面臨不可預測的后果,包括被暗殺。
4. 暗殺未遂事件的現(xiàn)實印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至2025年間,特朗普至少遭遇三次暗殺未遂,其中一次涉及烏克蘭武器黑市(如瑞安·勞思案)。梅德韋杰夫借此事件強調,烏克蘭可能成為暗殺行動的“工具”,并暗示美國國內反特朗普勢力與外部力量(如烏克蘭)存在勾結。盡管缺乏直接證據(jù),但俄羅斯借此挑動美烏矛盾,削弱西方對烏支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