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帝君,先看聊城航拍圖,四面環(huán)水,如果是冷兵器時代,你統(tǒng)率多少兵才能攻破?

【東昌府城】
東昌湖煙波浩淼,深3至5米,面積約6.3平方千米。聊城古城就在東昌湖中,又稱東昌古城,呈方形,面積約1平方千米,安靜地躺在東昌湖溫暖的懷抱里。

1070年(北宋神宗熙寧三年),聊城古城始建,初為土城。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改筑為磚城。

聊城古城設(shè)四門,上筑門樓,外設(shè)甕城,中間位置是光岳樓。東甕城、西甕城、南甕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聊城古城四面環(huán)水,高大堅固,易守難攻,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

聊城地平土沃,無大川名山之阻,而轉(zhuǎn)輸所經(jīng),常為南北孔道。在運河經(jīng)濟發(fā)達的清朝,人們稱聊城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堪稱北方的揚州。
【聊城】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面積8628平方千米。聊城南臨金提河-黃河,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從中間穿過,全境幾乎都是平原。

聊城常住人口579萬(2010年)、595萬(2020年)、580萬(2024年),從頂點開始回落。
【攻不破的聊城,只能自己打開城門】
聊城以東數(shù)十公里,就是山東省會濟南,二地之間沒有險山要塞,聊城的戰(zhàn)略地位凸顯。聊城作為軍事重鎮(zhèn),歷代兵家欲爭河北、山東者,必先爭聊城。

戰(zhàn)國時五國伐齊,燕國取齊國七十余座城邑,齊國只剩兩座大城。后來田單復齊,收復燕國占據(jù)的大部分城邑,但聊城的燕軍寧死不降。
此前聊城守軍大多被抽調(diào)到騎劫的燕軍中,僅留五百人。不過聊城守將拒不投降也不撤兵,各地燕軍敗兵,若沒有逃回燕國,就都聞訊前來投奔。聊城在幾個月之內(nèi),兵力聚集超過三千。

田單曾抵達聊城之下,他留下兩萬將士,攻打三門,只留北門,卻在北門外十幾里埋伏重兵。
齊軍在聊城攻了一個月不下,此后田單一連派出三支援軍,聊城下的齊軍一度達到六萬,可就是攻不下三千多燕軍把守的齊國聊城,這對齊人來說是個莫大的諷刺。

來年開春,稷下學宮的魯仲連,寫了一封勸降信,承諾不殺降,燕將這才開城投降。城門打開時,燕將引刀自殺,嘴中說道:“與人刃我,寧自刃。”
隋末,宇文化及殺隋煬帝楊廣,隨后稱帝,被唐朝大將李神通擊敗,宇文化及就逃到聊城自保。宇文化及麾下的王薄,寫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p>
王薄詩寫得好,忠誠度卻幾乎沒有,唐軍退后,夏王竇建德引兵攻聊城。王薄開門引竇建德軍入城,生擒宇文化及。而隋煬帝的蕭皇后帶著幼孫、皇室諸女等也在聊城,又落到竇建德之手。
從戰(zhàn)國時和隋末時的情況看,正面攻破聊城十分困難,除非聊城人自己打開城門。

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黃河決口,聊城被無情的大水給毀掉,博州治所遷到孝武渡口,也稱為孝武陵。
1070年(宋神宗熙寧三年),人們還在聊城原有城護河的基礎(chǔ)上,挖了一個湖,即東昌湖,并開始在湖中筑城,到明朝時成型,為東昌府城。

《水滸傳》中,宋江滅掉曾頭市后,要按天王晁蓋遺言,立盧俊義為山寨之主。眾人不服盧俊義,宋江說梁山泊以東有東平府和東昌府,我與盧員外誰先取一城便為梁山之主。宋江抽中東平府,即鄆州;盧俊義抽中東昌府,即聊城。不過北宋時期還沒有東昌府,唐宋時期聊城稱為博州,元朝改為東昌路,明清稱為東昌府。

從航拍圖看,這么一座水中城,攻城方的拋石車、床駑等,都無法使用,也不能挖地道,必須造船。防御方也不需要拒馬、陷坑等,以逸待勞。大家看看,換你來攻城,要多少兵,怎樣才能攻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