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建房有諸多習俗,人們把比較重要的習俗,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并根據(jù)重要程度排出了名次,稱之為“建房十大習俗”。排進前十的,肯定是人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期我要介紹的一句俗語,在農(nóng)村建房十大習俗中,被一排到第四,這句俗語就是“房不能大過院”。

這句俗語的說法,主要來源于《陽宅十書》,書中有“屋少院寬,財旺人安”之說。《園冶》一書中也提到:“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說的是園林風格的民居庭院,強調(diào)建筑要與環(huán)境相適配。

理解這句俗語最關鍵的字,就是俗語中的“院”字,不同的地區(qū),因傳統(tǒng)民居建筑風格不同,對“院”的解釋存在很大差別。

這句話中的“房”,不能理解為單棟房屋,除了獨特建筑中的客家土樓和圍屋外,單家獨戶的民居中,沒有這么大的單體建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說,對于單家獨戶的民居來說,古代有嚴格的建筑等級制度,從古代的法律層面來說,也不允許建得很高大。普通百姓的正屋,只能建三間四架,就連低級的官員也只能建三間五架。

因此,這句話中的“房”,指宅院內(nèi)所有的建筑物。比如,四合院中的主屋、廂房、倒座房,有的還有后罩房等,都包括在內(nèi)。

這關句話中的“院”,因地方建房風格的差異,對“院”的理解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一是指宅院內(nèi)房屋及周圍相連的空地。

“院”的意思是說,宅院圍墻內(nèi),除了房屋及其他附屬設施外,留出來的空地,都稱為院,通常稱為庭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按照一些地方傳統(tǒng)建房習俗,宅院內(nèi),房屋所占的地面面積不能超過50%,留出來的空地至少要占50%以上。

這樣的宅院,一般以平原地區(qū)、盆地,或山區(qū)比較平敞寬廣之地,比較常見。

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地形平坦,對宅基地的取舍也就比較寬裕,宅院修建的空間布局,也就從容多了。除了房屋建筑用地外,還可留出足夠的空地來做庭院、菜地,以及種花草樹木。

二是把宅院內(nèi)房屋及空地都算在內(nèi)。

這種宅院的類型相對比較復雜,有圍墻(包括磚墻、石頭墻、土墻等)圍成的宅院,有籬笆墻圍成的宅院,也有房屋圍成的宅院,還有沒有圍墻的開放式宅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宅院建房,只要不把房屋建到宅院外別人的地盤上就可以了,宅院內(nèi)留出的空間,可大可小,只要有能見到天的空間就行。

這種宅院,一般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比較常見,主要是這樣的地方,山多地少,好的平地或者能耕種的土地,盡量用來做耕地。農(nóng)耕時期的農(nóng)村,能產(chǎn)糧食的耕地,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是農(nóng)民的命根子。

因此,建宅院時,這些地方的人們盡量少點好地。還有很多人為了不占好地,把房屋建在山坡上,還有的地方因地制宜,采用吊腳樓的方式建房,建的平地就更少。

這種地方建房,除了舊時極少數(shù)的大戶人家,有富余的土地用來建的深宅大院外,一般農(nóng)家的宅院建房,空間布局都非常緊湊,留出的空地是比較小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按照整個宅院的總面積來計算,空地面積要遠遠小于建房使用的面積。有的宅院留出的空地,還不到整個宅院的十分之一。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南方天井式建筑的布局。南方很多民居宅院,一般不用建圍墻,用房屋圍住四周,房屋緊緊相接,四周房屋中間留出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就是一些宅院唯一留出的能看到天空地。

因此,“房不能大過院”,因各地民居建造的風格不一樣,其計算的標準也不一樣,使用的功能也不一樣。

那么,民間習俗中,為什么有“房不能大過院”之說呢?

對于上述第一種類型來說,主要是源于我國傳統(tǒng)建筑布局中,非常講究宅院功能分區(qū)的理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院”,是一座宅院之中,院墻內(nèi)居室外的核心空間,對于農(nóng)家來說,除了具有采光、通風、社交及禮儀活動功能外,還有具有曬場的功能,也就是用于糧食作物的脫粒、晾曬等功能,同時也是家禽家畜喂養(yǎng)的活動空間,屬于庭院經(jīng)濟經(jīng)營的主要場所。

“房”,包括正房、廂房及附屬設施,既是家庭成員的居住空間,也是家禽家畜的欄舍,還是柴火、農(nóng)具存放的場所,房屋的建筑面積需要與庭院面積相協(xié)調(diào),充分體現(xiàn)宅院布局的合理布局,功能分明。

這些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如果房大于院,既顯得壓抑,破壞整體和諧,也不利于庭院經(jīng)濟的經(jīng)營和發(fā)展。

從民俗的角度來說,這些地方的習俗認為,庭院是納氣之所,如果房屋過大而庭院狹小,則阻礙氣流循環(huán),導致陽氣不足,影響家宅運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上述第二種類型來說,主要體現(xiàn)家族的凝聚力。

“院”和“房”均為家庭居住的空間,比如,天井的“院”,以采光、通氣、聚水為主,既象征家庭的凝聚力,也是家庭財富的藏蓄之所,象征財?shù)摗?/p>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地方的農(nóng)村,凡是有天井的宅院,有兩大宅院功能被移出,一是很多的社交及禮儀活動由祠堂為中心,由祠堂來承擔;二是曬場功能,由家族或村莊公場坪承擔,也就是家族或村莊都有公共的曬場。

因此,這些地方的“房不能大過院”,實際所是指超出自家宅院的范圍,就是把房屋建到別人家的土地上,這當然是不允許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在農(nóng)村,有宅院的地方,仍然“房不能大過院”的傳統(tǒng),但是,有的人不再拘泥于數(shù)字上的比例,而是開始關注核心精神,即功能優(yōu)先、心理舒適。最重要的變化是,庭院與曬場分離,家庭日常養(yǎng)殖與庭院隔離,使宅院更加干凈、整潔、舒適。

過去不講究這種傳的地方,現(xiàn)在仍然比較靈活地進行布局。

現(xiàn)在很多村莊,隨著小樓房風格的房屋修建越來多,很多庭院式的傳統(tǒng)宅院已消失,但是,在現(xiàn)代設計中,這句俗語中的精髓,即庭院的平衡功能、尺度與心理感受,仍然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