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近日,滬劇《羅漢錢》作為上海戲曲代表入選第四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演。

5月6日,《羅漢錢》赴武漢會演動員會于上海滬劇院舉行,全體演職人員及滬劇界多位老藝術家親臨動員會現(xiàn)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登臺為演員們加油打氣。

《羅漢錢》以一枚象征封建婚姻枷鎖的銅錢為線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故事。

1952年10月17日,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濱孫和筱愛琴五位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在北京市北京劇場首演了新派滬劇《羅漢錢》。丁是娥等藝術家以細膩的表演、清新的滬語唱腔,將勞動人民的質樸情感與社會變革的宏大主題巧妙融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漢錢》在當時取得的成功也標志著滬劇走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重要劇種。后來的數(shù)十年中,該劇被全國各省市不同劇種移植,并被拍攝成滬語電影上映。

《羅漢錢》在1952年的首演恰逢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出臺;而今年5月10日起《婚姻登記條例》的新規(guī)施行,恰似跨越時空的呼應——從《羅漢錢》唱響婚姻法的時代強音,到新條例為現(xiàn)代婚姻注入法治溫情,傳統(tǒng)藝術與當代社會治理的脈絡在此交織,一同見證經典劇目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共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的結合也成為滬劇的一大亮點。

滬劇院曾于2019年和2023年兩度攜精品力作《敦煌女兒》和《陳毅在上?!穮⒀?,兩部作品分別以文化傳承與時代命題為經緯,既延續(xù)了滬劇的市井煙火氣,又以現(xiàn)代舞臺美學賦予傳統(tǒng)戲曲新的生命力,成為上海文化品牌在全國戲曲版圖中的標志性符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年,第四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演全國僅17臺大戲、12個折子戲入選,而《羅漢錢》是上海唯一的入選大戲。

動員大會上,主演程臻、吳爭光、洪豆豆等帶來了《羅漢錢》中的經典唱段“燕燕做媒”和“夫妻相商”,醇厚的唱腔、細膩的演繹,將劇中人物的情感與故事娓娓道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未來三周,演出團隊開展多輪全流程響排,從唱腔身段到舞美燈光進行精細化打磨,力求重現(xiàn)經典的同時注入當代舞臺美學思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5月20日滬劇《羅漢錢》將在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進行公開試演,這既是對上海觀眾的一次”匯報預演”,更是正式演出前的”壓力測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標題:《演界|全國戲曲會演在即,滬劇《羅漢錢》投入熱火朝天排練》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