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有發(fā)現(xiàn)元代皇帝的陵墓,大約是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元朝,與前后歷朝歷代“天子”的“葬制”不同。

各朝代的皇帝入葬,最主要的條件,是距離京畿不遠,這樣既利于后王祭祀又起到蔭庇子孫的作用。

元代,從成吉思汗起,始終堅持“魂歸故里”原則,諸帝死后,均要追隨先祖,葬于本族起家之地。

這就遠離了喧囂的都城及其左近,去到了偏僻荒涼的草原,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了。

第二,元朝歷代君王入葬的方式,使其陵墓極難被后人發(fā)現(xiàn)。

成吉思汗及其歷代子嗣,應該葬于一處,即王族墓地之中。但隱秘的入葬方式,即使史籍記載了王族陵墓“地望”,也難尋其實際所在,只能靠后人猜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朝,是蒙古貴族在中原建立的一個王朝。不過,這只是其曾經(jīng)占領并統(tǒng)治的領土中的一部分。

當然,元朝,亦尊后稱“成吉思汗”的鐵木真為“太祖”。

從鐵木真1206年稱“汗”算起,至1368年順帝北遁大漠,共傳八世,歷15帝。

《元史》載,15帝崩,皆葬于“起輦谷”。具體在哪里,就沒說了,大概也是說不清。

元之后,明清至民國,諸多學者、文人、史家不斷探討此事。

如明人龔之鑰,清人張鵬翩、張穆,民國初屠寄、張相文等等,都下了很大功夫。

現(xiàn)代國內學者亦有人考證此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90年開始,俄羅斯、捷克、匈牙利、波蘭、美國、日本意大利、德國、法國、加拿大、土耳其、韓國等國家學者,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開尋找“成吉思汗陵”和“起輦谷”考古工作。有影響的說法有四種——一是認為位于蒙古肯特山以南、克魯倫河以北一帶;二是認為在蒙古杭愛山一帶;三是認為在寧夏六盤山一帶;四是認為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的千里山一帶。

這其中,以“成吉思汗陵”和“起輦谷”在斡南河等三河源頭處的布爾罕山,即今蒙古肯特山左近的觀點最有說服力。

瑞典學者多桑就此有專著問世,結合多種中國文獻和域外史料,對于成吉思汗歸葬做了詳細描述。

蒙古貴族王室,姓“博爾濟錦”,或譯為“孛兒只斤”及“博爾濟吉特”,三河源頭,恰好是這一家族和鐵木真的“發(fā)祥之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吉思汗陵”與“起輦谷”地望難尋,與元代皇帝的特殊入葬方式關系極大。

《元史》記錄的帝王喪禮是——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系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開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遠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后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納失失”,蒙古語音譯,亦作“納石失”“納赤思”,意為織金錦緞袍服。

宋元學者陶宗儀和元末明初文人葉子奇均在自己著述中,記敘了與以上大致類同的元代君主葬制。

概括來說,蒙古貴族帝后葬儀,不建奢華槨室或磚石“寢宮”,僅以一方可容身楠木棺入葬,沒有更多隨葬品,墓地之上沒有封土,不留任何標記,甚至墓穴中亦要按原來土層填埋,更沒有享殿、祭殿和陵園等一切建筑。

元代帝后這種“葬制葬儀”,應該主要目的是防范破壞和盜掘,確保逝者靈魂不被侵擾。

為了不欲更多人知曉葬處,蒙古貴族對帝王的祭祀也相當簡單。

《元史》載,元帝“葬后,每日用羊兩次燒飯以為祭,至四十九日而后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葉子奇在《草木子》中說:“元朝人死,致祭曰燒飯,其大祭則燒馬”。
清張穆《蒙古游牧記》載:“元諸帝陵,皆在起輦谷。其國制不起墳壟,葬畢以萬騎蹂之使平,殺駱駝子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撤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之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故易世之久,子孫亦不能識也?!?/blockquote>

這大概就是元帝諸陵難于發(fā)現(xiàn)的根本原因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現(xiàn)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zhèn)東南的“成吉思汗陵”,其源流變遷大致如下。

清張穆《蒙古游牧記》考證說:“因不能請出(成吉思汗)金身,遂造長陵,共仰庇護,于彼處立白屋八間,在阿勒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地方建立陵寢,號為索多博克達大明青吉斯汗。自后元裔之襲汗號者,率即位于八白室前”。

這是說,這個“成吉思汗陵”原來不在此處。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守陵之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草原,“八白室”因而隨遷到內蒙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初,設伊克昭盟于鄂爾多斯草原,朝廷指定由盟長額轔玲臣主持“八白室”祭祀,“八白室”故遷至現(xiàn)在地址。

最初,依朝規(guī),“八白室”只是由八頂白色帳篷構成,且隨負責守護貢奉的盟旗遷徙。

1939年,民國政府下令將“八白室”先后遷至甘肅榆中興隆山、青海湟中塔爾寺等處供奉,以免遭日寇破壞。

1954年4月1日,“八白室”又回伊金霍洛,開建成固定式陵園。

現(xiàn)在的陵園,總面積5.5萬余平方米,核心建筑為鑲嵌彩色琉璃瓦的三座蒙古包式大殿,坐西朝東,分為正殿、后殿、南北配殿等幾部分,各以廊廡相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殿中央,供奉高5米的成吉思汗?jié)h白玉坐像。后殿(寢殿)正中,黃色綢帳內供奉成吉思汗和夫人勃爾帖·兀真的靈柜。兩側蒙古包式黃色綢帳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二夫人呼蘭、三夫人伊連(準噶爾伊金)的靈柜。

北殿兩個蒙古包中,供奉成吉思汗戰(zhàn)馬的靈柜。南殿三個蒙古包中,供奉成吉思汗祭天的馬奶桶和林丹汗供奉的馬鞍等。連接三殿的廊廡墻壁上有反映成吉思汗生平的壁畫。

陵之東北獨立院落中,供奉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夫婦以及成吉思汗胞弟別力古臺、哈撒爾的靈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拖雷,是元憲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之父,成吉思汗死后曾受命監(jiān)國,被追尊為睿宗景襄皇帝。

陵之東南,2005年新建一座蘇魯錠祭臺,供奉象征成吉思汗戰(zhàn)神的蘇魯錠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