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成公十年》載,六月丙午,晉侯欲嘗新麥,“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這個晉侯,是說晉景公獳,一名據(jù),是晉國的的第二十六代國君。
他是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于公元前600年父卒后即位,在位十九年。
這位晉景公,還是蠻會打仗的,雖然曾敗于楚軍,但總體上勝多負少。而且,他還殺掉了晉國趙氏趙同、趙括等一干人,剪除了挑戰(zhàn)公室的卿族,穩(wěn)定了國內局面。
不過,這位晉侯也很悲催——就是《左傳》上面繪聲繪色獨家記錄了的這段精彩記事。
《成公十年》說,景公夢見了“大厲鬼”,披著及地長發(fā),撞壞大門和寢房門,進屋捶胸道:你殺我的子孫,大不義,天帝準我找你報仇!嚇壞了的晉侯鉆進內室,厲鬼又破門而入。景公一下子被嚇醒了。
后人說,這個“大厲鬼”,很可能是趙氏的祖先顯靈,來為趙同、趙括等復仇。

晉侯立馬召見被滅虢國的“桑田巫”,講了自己這個夢,問自己會怎樣?
桑田巫說,您可能吃不到新麥了。
從此,景公疾病連連,于是向關系很好的秦國求醫(yī)。秦國派了“醫(yī)緩”趕過來。
秦國醫(yī)生還沒到,晉侯又做夢了——夢見他的疾病是兩個小孩子,一個說:“醫(yī)緩”是名醫(yī),咱們恐怕危險,往哪里逃呀?
另一個說,咱倆藏匿到“肓(隔膜)”之上,“膏(心尖)”之下,又能把我倆怎樣?
秦醫(yī)趕到查看病情后說,君疾已到“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也就是沒救了。晉侯徒感嘆“良醫(yī)也”,與自己夢境相合,只好備了厚禮送秦醫(yī)回去了。
這是“病入膏肓”成語的淵藪。
接著,“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漲),如廁,陷而卒。”

六月丙午這天,新麥下來了,晉侯說他要吃,就令主管諸侯藉田的官員“甸人”呈上新麥,又令主持諸侯飲食的官員“饋人”以新麥為食。
這期間,還不忘招來“桑田巫”,讓他看看自己馬上就要吃到新麥了,遂下令殺掉。
可是,景公新麥將吃未吃,突然腹脹,趕忙上廁所,不成想一下子掉了下去,淹死了。
他終究沒吃到新麥。
《左傳》描寫,言簡意賅,真的是精彩!
或曰,是不是晉侯因為“氣陷”而死。
其一,史上無數(shù)注釋者,幾乎沒有例外不認為《左傳》所說,是講晉侯落入糞坑而死。
其二,晉侯獳死于成公十年(前581年),此時,“氣陷”理論大概率也還沒有完型。
《黃帝內經》,這個時候,大約只有《內經》的雛形,最后成書,或在西漢初年。
況且,關于“氣”的概念,《黃帝內經》里有兩處專門的論述,但“氣陷”的概念還沒形成。
關于“氣陷”,均見于宋明以后的《玉機微義》、《景岳全書》等醫(yī)學著作中。

再進一步說,所謂“氣陷”是緩癥,臨床表現(xiàn)是腰腹墜脹,久瀉,脫肛等等,皆由氣虛發(fā)展而來,多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一般不會很快有生命危險。
晉侯所患,即便是“氣限”,也不至丟了性命。最大可能,“陷而卒”,還是掉到茅坑里溺亡-。
或曰,堂堂晉國諸侯,宮室輝煌,花團錦簇,茅廁能如此不堪?
想想看,這是兩千五百年前,千萬別被影視劇騙了,那個時候即便天子諸侯,很多方面也一定簡陋得很。
《說文》:“廁,清也?!?/p>
“清”的古字是“圊(qīng)”,含義為至穢之處,需要經常修治使之清潔。
“圊”,從“圂(hùn)”字而來——因為圂而需要圊(清理)。
甲骨文中有“圂”字。
徐中舒先生說:“圂,豕在囗中,象豢豕之所?!?/p>
說白了,“圂”,其實就是豬圈。
《說文》:“圂,廁也,從囗,象豕在囗中也。”
簡而言之,“廁”即“圂”,就與豬圈在一起。

段玉裁《說文注》說,《周禮》講過“廁”為何會與豬圈在一起,因為“如廁”之物,皆是豬、狗之食。
他說:“人廁或曰圂,俗作溷?;蛟磺澹鬃鬣??;蛟卉??!?/p>
段氏說,以上稱謂,皆可見于東漢劉熙所著《釋名》。
“廁”和“軒”,作為“雅稱”,是對王公貴族而言。
“廁”,本身是“側”的異體字——在旁邊的意思。
《莊子·外物篇》:“廁足而墊之?!?/p>
《史記·樂毅傳》:“廁之賓客之中?!薄都崱纷⒃唬骸皫?,側也?!?/p>
王公貴族如廁之處,必在屋側,于是以“廁”命名之。
這個事新鮮么,一點也不新鮮。
有個叫本內特的學者,寫了《歐洲中世紀史》一書,1300年以前,歐洲的絕大多數(shù)貴族,沒有自己單獨睡覺的房間,都使用極簡陋的“公共廁所”。
晉侯獳生活的年代,距現(xiàn)在整整2500年以上,他所“如”之“廁”,極大概率也是和豬圈連在一起的。因此,他掉到茅坑兒里“而卒”,太可能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