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漢晉時期,因紙張尚未普及,書法和漢字,大多寫在竹簡、石板之上,尤其是碑刻作品,占據(jù)著主導位置,現(xiàn)代學者熟悉的石刻,大多是名人墓志,實際上,當時流行的刻本,分為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闕、石經(jīng)、造像記及雜類等,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氣勢最磅礴的,就是摩崖石刻。

顧名思義,這類作品大多刻在山崖上面,采用大字書寫,體勢寬闊,筆畫渾厚、雄偉,極具陽剛之象,而今傳世的摩崖石刻,尤數(shù)《瘞鶴銘》精妙,根據(jù)內容,以及專家研究,此作乃是南朝梁的陶弘景創(chuàng)作,描述一位隱士,緬懷離世仙鶴的故事,全篇共計200多字。

原刻于鎮(zhèn)江焦山西麓崖壁上,保留近百年,直到唐朝時期,因雷擊落水,北宋的熙寧年間,修建大運河時,工人撈出一塊刻石,看到上面的神秘符號,深感此物來歷不簡單,交給鎮(zhèn)江郡守錢子高,此人對于書法有所研究,仔細觀摩后,認為它是《瘞鶴銘》,為了將其保護,修建了一座“墨寶亭”。

可惜明朝時期,殘石又不慎落水,消失無蹤,清朝康熙年間,陳鵬年在此游玩時,想到這一事件,遂等到枯水期,全面打撈《瘞鶴銘》殘石,整整耗時3個月,終于找到5塊殘石,共計80個完整字體,12個殘缺字體,近代分別又2此捕撈,找到幾個殘字。

刻石上面的字跡,采用篆隸古法,大多起筆藏鋒,收筆含蓄,融合隸書波磔的簡化,線條渾厚凝練,如“龍奔江海,虎震山岳”,呈現(xiàn)出雄健的篆籀之氣,打破傳統(tǒng)楷書的勻整框架,具有“因石成形、因勢造型”天然意趣

這幅《瘞鶴銘》古往今來,臨學者數(shù)不勝數(shù),蘇軾、黃庭堅、何紹基、翁同龢等曾鉆研,這幾位里面,黃庭堅最是欽慕此作,將其譽為“大字之王”,甚至作詩稱贊:“曰結密而無間,《瘞鶴銘》近之;寬綽而有余,《蘭亭》近之。又: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無過《遺教經(jīng)》”。

雖然學者眾多,但是沒有人敢于臨摹全篇,出現(xiàn)這種情況,除了《瘞鶴銘》字跡的外觀,偏為奇異、拙質,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去臨摹,此帖的很多字跡,早已消失無蹤,若是臨學不好,極易產(chǎn)生用筆僵化、呆板的問題,不過論就水平,我們仍不可否認,它是極為罕見的精品,如王澍所言“蕭疏淡遠,固是神仙之跡”。

您對《瘞鶴銘》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