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yè)記憶到城市綠肺,徐家匯公園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百代小樓展陳煥新,有哪些亮點不容錯過?天平街道暗藏多少紅色基因?新里137,如何讓居民幸福觸手可及?5月7日,匯講壇以沉浸式Citywalk的形式,漫步天平路,用腳步丈量梧桐樹下的紅色年輪。

天平街道地處“衡山路—復興路”市級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在街道2.68平方公里轄區(qū)內(nèi),擁有17條“永不拓寬”的歷史風貌道路、13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13處優(yōu)秀歷史建筑,宋慶齡、杜重遠、陶行知、陳毅、張瀾、田漢、瞿秋白等人都曾在天平生活和工作過,因此天平街道具有鮮明的紅色基因和血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Citywalk的第一站是徐家匯公園。在公園里樹立著一根橡膠廠的煙囪,這里曾是“中國制造”的里程碑!1930年代,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條輪胎—雙錢輪胎!這里是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象征,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片區(qū)域接到很多老百姓的投訴,周邊房子都起來了,但一個橡膠廠大煙囪在這里,和美好的生活不匹配。于是2001年,整個中華橡膠廠原地炸毀,實施整體搬遷。但為了記住這段歷史,留下了這個象征民族工業(yè)的大煙囪。

如今,煙囪的周邊,已經(jīng)變成了生活場所。走上玻璃棧道,可以從空中俯瞰徐家匯公園,兩邊的樹都是當年大廠搬遷之后種下的,20多年過去了,都長成了大樹。徐家匯的這塊城市“綠肺”,讓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甚至有點緊張的氛圍,頓時安靜了下來。走在這個玻璃棧道上,可以和植物親近,摸到葉子、樹枝,甚至可以湊到一棵樹前,去深呼吸一口,去感受城市里的自然。這里成為阿姨爺叔遛彎、年輕人約會的寶藏公園,從工業(yè)搖籃到城市綠洲,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記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徐家匯公園里,除了大煙囪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建筑,就是被稱為“中國音樂的搖籃”的百代小樓。在這里,金牌講解員介紹說:百代小樓是法式新古典主義的一棟建筑,百代唱片公司見證了中國唱片業(yè)的發(fā)展,《義勇軍進行曲》在這里灌錄。今年5月3號是《義勇軍進行曲》灌制90周年的非常重要的日子,今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和抗日正勝利80周年。所以這次百代小樓也重新布展,以全新形象向公眾開放,向大家介紹一首首抗爭者之歌、新中國之歌、創(chuàng)作者之歌。我們也在這里回顧歷史、緬懷先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沿著天平路一路向北走,就來了天平街道新里137黨群服務(wù)中心。跟隨媒體人夏磊的步伐,Citywalk的最后一站探訪了"紅蘊書記工作室"便民服務(wù)。夏磊說:“137我最喜歡的空間是這個閱讀區(qū),大家互不干擾,市民們都自發(fā)來的,有的年輕人可能在這兒一杯咖啡一個電腦就待一個下午,非常愜意。這面墻也特別值得講一講。剛才講到天平紅色的游線,包括citywalk在轉(zhuǎn)角可能遇到中國近代史里燦若星辰的那些名字,他們都是曾經(jīng)在天平居住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