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說了一件“小事”:她兒子以前一直叫她“媽媽”,前幾天突然改口,叫“媽”了。

當聽到兒子叫“媽”的那一刻,她愣住了,突然空落落的,像丟了什么似的。

她問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說明,他真的長大了。而且,一字之差,隱藏著3個心理變化

一:一種情感表達的“去幼化”

“媽媽”這個稱呼,幾乎伴隨了一個孩子最柔軟的童年時光。

他牙牙學(xué)語,第一句學(xué)會的就是“媽媽”;

他摔倒了,哭著撲進懷里喊“媽媽”;

他高興了、受委屈了,最先想到傾訴的對象,還是“媽媽”。

這個稱呼里,藏著的是孩子對媽媽深深的依戀、安全感,以及“我是小孩”的心理定位。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他們開始嘗試從原生依附中“脫身”出來,建立更清晰的“自我”認知。

而語言,是他們表達這種心理成長的重要方式。

心理學(xué)上有個名詞叫“去幼化”——孩子在某一階段,會刻意弱化自己“幼小”的一面,去追求更成熟的表達

于是,“媽媽”變成“媽”,就是一次小小的心理宣言:“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了,我想像個‘大人’一樣說話?!?/p>

這不是叛逆,而是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的心理分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是孩子探索獨立邊界的信號

很多媽媽會這樣說:

“小時候他特別黏我,去哪兒都拉著我手,現(xiàn)在我多說一句他都嫌煩?!?/p>

“我不就是關(guān)心一下他考試怎么樣,他就一副‘你管得著嗎’的臉色。”

“叫我‘媽’也就算了,最近他還不愛跟我說話,連眼神都少了?!?/p>

其實這些現(xiàn)象,都在釋放一個信號:孩子正在向“獨立”靠近。

發(fā)展心理學(xué)認為,孩子在10歲到18歲之間,會經(jīng)歷一次重要的“心理斷乳期”。

他們不再將父母視為全部世界,而是渴望構(gòu)建自己的小宇宙——有獨立的想法、朋友圈、情緒空間。

而“媽”這個詞,相比“媽媽”,就更短、更中性、更少情感渲染。

這正是孩子在試圖告訴我們:“我開始有自己的空間了,請別把我當小孩?!?/p>

這就像,小鳥張開翅膀的第一拍,可能會笨拙甚至誤撞玻璃,但它終歸要飛出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有時是孩子內(nèi)心保護的一種方式

有位寶媽說,她女兒上初三,不知從哪天起改口叫她“媽”,語氣還有些冷。

她心里挺不是滋味:“我覺得我們關(guān)系挺好的呀,是我哪里做錯了嗎?”

其實,稱呼變化,有時真不是因為親子關(guān)系差,而是孩子正在經(jīng)歷情緒自我管理的“過渡期”。

在青春期,孩子的“情緒系統(tǒng)”迅速發(fā)展,但“控制能力”還沒跟上——他們常常會因為一句話就爆炸,又不擅長表達真實感受。

所以他們干脆選擇“冷處理”:

少說話,不容易暴露情緒;

改變稱呼,降低“親昵感”,避免過度依賴。

這就像他們給自己設(shè)了一道“心理防火墻”,目的是避免被人看穿,保護脆弱的內(nèi)心。

所以當他們叫你“媽”時,不必急著傷感,也不必“抓回來”要他再叫“媽媽”。

比起糾結(jié)稱呼,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持續(xù)關(guān)注他們心里的變化,有沒有在他們需要時提供恰當?shù)闹С帧?/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做個“允許孩子長大”的媽媽

武志紅曾說過:“當孩子長大后,還要像小時候那樣依賴你,那才是真正的問題?!?/p>

孩子不再叫“媽媽”了,并不等于你在他心里的位置變了。

恰恰相反,他之所以敢放松、敢疏遠,是因為他知道,你始終在背后。

就像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牽著彼此走過風(fēng)雨,但也允許有距離、彈性、變化。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自己:

●當孩子不叫“媽媽”時,不是我的愛減少了,而是他的世界在變大。

●當他偶爾沉默不語時,不是我不被需要了,而是他正在練習(xí)自我對話。

●當我們心里泛起酸澀時,不妨對自己溫柔一點:你養(yǎng)大的那個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長大。

我們要學(xué)會松手,不是因為不再愛,而是因為信任愛已經(jīng)內(nèi)化在彼此心里。

當然,面對孩子的變化,我們有時候還是會不知所措。我們還可以試試以下做法:

①不糾結(jié)孩子怎么稱呼

有些媽媽會說:“怎么就不能再叫一聲‘媽媽’?多親切啊!”

其實,與其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失落感”,不如讓他感受到你的“理解感”——理解他的變化,不糾結(jié)、不糾“錯”。

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句:“他變了,但這說明他在長大?!?/p>

②保持柔軟的連接方式

哪怕他嘴上叫你“媽”,你依然可以繼續(xù)叫他“小名”,依然可以偶爾拍拍他的頭、給他準備最愛吃的飯菜。

讓他知道,你還在,且你對他的愛,不因稱呼變了而減少分毫。

③多聊情緒,少聊成績

稱呼的疏遠,往往是心理距離的縮影。

試著少問“考了多少分”,多問“今天過得怎么樣”;

少說“你要聽話”,多說“我理解你的不開心”。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被叫得順口的“媽媽”,而是一個能接住他情緒的“媽”。

“媽媽”到“媽”,一個字的變化,我們讀到的,是孩子成長的軌跡、是依戀的褪色、是獨立的開始。

也許你會有點失落,有點不舍——但這正是你作為媽媽最重要的時刻:讓孩子學(xué)會走向世界,哪怕他不再一聲聲叫你“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