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你總是“不敢發(fā)脾氣”?
從迎春看討好型人格的自救
作者:吳成
職業(yè)心理咨詢師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紅樓夢》里那朵開在荊棘叢中的「木樨花」—— 賈迎春。
這個總被喚作「二木頭」的姑娘,用她沉默的一生,為我們演繹了一場關于「討好型人格」的悲情寓言。
在當下這個「內卷」與「佛系」并存的時代,她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無數(shù)年輕人在人際關系中的掙扎與困惑。


被掐滅的「自我之火」

迎春的房間里擺著「累絲金鳳」,這是她為數(shù)不多的珍貴物品,卻被奶媽偷去賭錢。當探春要為她出頭時,她卻淡淡說:「寧可沒有了,又何必生事?!惯@句看似豁達的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恐懼 —— 害怕沖突,害怕被嫌棄,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麻煩」。這種「自我矮化」的生存策略,早在她的童年就埋下了種子。
父親賈赦荒淫無道,對女兒漠不關心;繼母邢夫人冷漠自私,只當她是個「現(xiàn)成的工具」。在這個缺乏情感滋養(yǎng)的家庭里,迎春學會了最原始的生存法則:只有「不惹事」「不添亂」,才能勉強獲得一絲生存空間。就像心理學中的「情感忽視理論」描述的那樣,長期缺乏父母回應的孩子,會逐漸形成「我的需求不重要」的核心信念。這種信念就像一條無形的鎖鏈,將她的自我意識牢牢捆縛。

現(xiàn)代社會中,有多少「迎春們」正在重復這樣的劇本?那些在工作中不敢拒絕無理要求的「老好人」,在親密關系中總是委屈自己的「付出型伴侶」,他們的內心深處,是否也住著一個害怕被拋棄的「小迎春」?我曾接待過一位來訪者小薇,她總是主動幫同事加班,哪怕自己累到崩潰也不敢說「不」,因為她害怕一旦拒絕,就會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簽。這種對「被認可」的過度渴望,本質上正是童年情感忽視留下的創(chuàng)傷印記。


“討好”背后的生存邏輯

迎春的「軟」,其實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生存鎧甲」。在大觀園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她選擇用「無爭」來換取片刻安寧,就像刺猬收起了尖刺,以為這樣就能避開傷害。但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告訴我們,當一個人不斷放棄自己的邊界,外界就會像對待「破窗」一樣,不斷試探和侵犯。迎春的奶媽敢明目張膽地偷走金鳳,正是因為她從這個姑娘身上看不到任何反抗的跡象。
這種「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伴隨著三重心理陷阱:
1. 錯誤的因果關聯(lián)
認為「只要我順從,就能獲得愛」,就像迎春覺得只要不反抗,就能在冷漠的家庭中生存下去。但現(xiàn)實是,健康的關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而非單方面的討好。
2. 災難化的想象
把拒絕他人的后果無限放大,仿佛說「不」就會引發(fā)世界末日。這種「災難化思維」讓他們被困在恐懼的牢籠里,不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3. 自我價值的迷失
將「滿足他人需求」作為自我價值的唯一標尺,就像迎春失去了金鳳,也失去了證明自己存在的「信物」。當一個人看不到自己本身的價值,就只能在討好中尋找存在感。

在「996」加班文化盛行的今天,迎春式的「隱忍」正在以新的形式上演。那些在辦公室里默默承受不公平待遇的「打工人」,在家庭中犧牲自我的「賢妻良母」,他們的內心是否也像迎春的大觀園一樣,看似繁花似錦,實則暗流涌動?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的情緒壓抑會導致軀體化癥狀,如頭痛、失眠、胃潰瘍等,更會引發(fā)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就像迎春最終「一載赴黃粱」,過度壓抑的情緒終將成為壓垮心靈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反對的不是「善良」,而是「沒有底線的善良」;不是「包容」,而是「失去自我的包容」。
真正的成熟,是學會像探春那樣,在溫柔中帶著鋒芒,在善良中守住邊界。


重建自我的三步法則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有「迎春特質」,不要害怕,這只是心靈發(fā)出的「求救信號」。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步驟,逐步重建健康的自我:
聽見內心的「小聲音」
每天花 10 分鐘獨處,傾聽自己的感受:今天有沒有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有沒有因為害怕沖突而壓抑情緒?就像迎春丟失的金鳳,我們首先要看見自己失去了什么,才能知道該找回什么。
練習「溫和的拒絕」
從一件小事開始,比如對同事說「抱歉,今天我需要按時下班」,對朋友說「這個玩笑我不太喜歡」。記住,拒絕是你的權利,真正的關系不會因為一次拒絕就崩塌。
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列出自己的 10 個優(yōu)點,每天大聲讀一遍。你要知道,你的價值不在于你為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就像迎春其實有著過人的才華(能作一手好詩),只是被她自己深深掩埋了。


給「迎春們」的一封信:你值得被溫柔以待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正在經歷「迎春式」的困境,請相信,改變永遠不會太晚。就像大觀園里的木樨花,哪怕生長在陰暗的角落,也依然擁有屬于自己的芬芳。在我的咨詢室里,曾見證過無數(shù)「迎春」蛻變成「探春」的故事 —— 他們學會了表達自己,守住了內心的凈土,收獲了真正尊重他們的關系。
記住,你不是「二木頭」,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你的感受,值得被聽見。

迎春的故事早已落幕,但她留給我們的思考永遠不會停止。在這個充滿壓力與挑戰(zhàn)的世界里,愿我們都能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在守住內心善意的同時,也為自己筑起一道溫暖而堅韌的邊界。畢竟,真正的成熟,是懂得「愛別人」之前,先「好好愛自己」。


? end ?
/聯(lián)系微信:dongzhu1968
/投稿郵箱:hlmyj001@163.com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