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拿英國的大不列顛島與我國的陜西省進行對比,兩者的地理輪廓相似,都是南北長、東西窄,而且北部較窄,南部較寬。大不列顛島北部是蘇格蘭,與南部的英格蘭,地理和文化差異都很大。陜西省的陜北、關中、漢中,同樣具有地理和文化差異,特別是隔著秦嶺的漢中,各方面受四川盆地影響較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陜北、關中、陜南,無論是地理氣候還是人文風俗差異都非常大,怎么會成為一個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陜西省】

陜西省位于中國中部,北部和中部屬黃河流域,南部屬長江流域,面積約20.56萬平方千米(205624.3平方千米),居我國第十一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陜西省整體地形,高原、平原、山脈層次分明,南北長878千米,從北往南依次是陜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脈。陜北高原海拔900-1900米,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占40%;關中平原海拔460-850米,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占24%;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脈海拔1000-3000米,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占36%。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陜西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有14個王朝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

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那時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繁茂,林木叢生,動物有劍齒象、大熊貓、爪獸、毛冠鹿、水鹿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成王時,周公旦和召公奭輔政,分陜(今河南三門峽陜州區(qū))而治,后世稱陜以西地區(qū)為“陜西”。

春秋時,秦國據西陲,戰(zhàn)國時,秦王嬴政“奮六世之余烈”,統(tǒng)一中國。西漢和隋唐定都于陜西西安(長安),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上兩大盛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陜北】

陜北地區(qū)北接河套地區(qū),東隔黃河相望呂梁山脈,西接隴東高原的鄂爾多斯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部是黃龍山,地勢較高,屬中暖溫帶氣候和溫帶氣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人對陜北人的印象是一個小伙子在放羊,頭上包著白頭巾,站在黃土高坡上面對群山唱起信天游,顯得非常有氣勢。

陜北主要由榆林市和延安市兩個地級市組成,地處陜西省北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陜北的歷史與黃土高原一樣厚重,秦朝時設上郡,首府設在膚施(今榆林市)。

延安在北宋時是防御西夏的一線軍事重鎮(zhèn),宋人有言:失延安則失關中,失關中則失天下,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明朝與北元(包括蒙古各部)對峙,榆林就處在明朝與北元的交界處,是明朝的九邊重鎮(zhèn)之一,稱為延綏鎮(zhèn)或榆林鎮(zhè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中】

陜北南部過了黃龍山就是關中地區(qū),暖溫帶氣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中,西起寶雞,東至三門峽,南接秦嶺,北臨黃土高原,東西長達三百千米。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北洛河三河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縱橫分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業(yè)發(fā)達。

關中平原呈橢圓形,海拔460-850米,面積約4.94萬平方千米。渭河從西往東貫穿關中平原,注入黃河。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般來說,依山靠水的地形是最好的,山可防御,水可流通。有山則穩(wěn),有水則富。山腳下的平原是最好的地,山脈與平原的海拔差和平原面積要成比例,山不夠高平原太大,容易形成沙漠。

關中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關以守之。蘇秦說的關中四塞,是秦國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南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函谷關扼崤函之險,控制關中與中原的往來通道;武關控秦嶺東段之險,扼守關中東南方向的進入通道;大散關扼秦嶺西端之險,控制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交通咽喉;蕭關扼隴山之險,守備關中西北通道。四塞險固,閉關可以自守,出關可以進取。形勢有利,就出關進?。恍蝿莶焕?,則閉關自守。

【秦嶺-漢中】

秦嶺-淮河是我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與我國年降水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一月份平均氣溫零度等溫線、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分界線、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水稻和小麥主產區(qū)分界線大致重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中以南過秦嶺是陜南,屬亞熱帶氣候。陜南包括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商洛算是秦嶺上的城市,漢中與安康主要城市和人口都分布在漢水流域,古代的漢中地區(qū)主要指今天的漢中與安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險峻的秦嶺是我國南北主要地理分界線之一,漢中與南方四川盆地的聯(lián)系更密切一些。漢中地區(qū)河流密布(漢水),氣候溫潤,和關中的地理氣候差異較大,一個是南方,一個是北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代只要出現(xiàn)南北王朝對峙的局面,漢中基本上為南方王朝控制,作為四川盆地的戰(zhàn)略門戶,東晉、南朝宋齊梁、南宋都是如此。漢朝的益州包含漢中郡,劉備入川后,下一個軍事行動很自然就是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

北宋時期陜西路,包括今關中、陜北等地,不包括漢中。南宋時金國控制關中地區(qū),漢中屬南宋。元朝初年,關中、漢中、四川盆地同屬陜西四川行中書省,到了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陜西與四川分家,漢中分到了陜西,一直延續(xù)至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東漢時期的關中漢中四川盆地

【元朝-陜西行省】

我國從秦朝到宋朝,州郡級別的行政區(qū)劃,大體上是以重要的山川、河流為界,可以說山川形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朝入主中原后,以大都(北京)為都城,以大都為中心設中書省(腹里)。為削弱地方加強朝廷統(tǒng)治,利用犬牙交錯的原則,將全國其他地區(qū)又劃分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一直沿用至今。元朝總計十二個?。褐袝?、甘肅、河南江北、湖廣、江西、江浙、遼陽、嶺北、陜西、四川、云南、征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260年(元世祖中統(tǒng)元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設陜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西安)。后來四川行省分離出去,陜西行省北至河套、南至大壩山脈,包括今陜西省大部、甘肅省東部、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qū),漢中留在陜西,這和漢朝時的漢中屬益州不同,以此來制衡有割據傾向的四川行省,失去秦嶺這道屏障,四川盆地北部門戶大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朝地方廣大,為了有效控制地盤,行政區(qū)劃無視山脈河流的阻礙,如此煞費苦心,元朝國祚也不足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