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一個朋友吃飯,她家兒子在國外讀博,牛得很,朋友圈一發(fā)全是點贊、羨慕、夸獎和流口水,都說她教孩子教得很棒。
但她跟我吃飯時候說的話,讓我一下子沉默了。
她說:“我兒子現(xiàn)在特別有出息,就是他已經(jīng)不屬于我了?!?/p>
她不是情緒化,更不是作妖,她說有一天她摔了一跤,胳膊骨折,手機不小心掉地上;
她坐在地上,一個人哭了半個小時,最后還是小區(qū)保安幫她叫了救護車。

她兒子呢?
半夜才給她回的信息,倒不是故意不回,而是她的白天兒子那邊正是晚上,在休息。
那頓飯吃完,讓人百感交集,很長時間以來,“虎媽”教育在中國很流行,孩子從小就學英文讀奧數(shù),興趣班恨不得排滿周末。
大部分家長覺得孩子再苦也是值得的,人生起點要拉高嘛。
但現(xiàn)在,虎媽教育給現(xiàn)實潑了一盆冷水——把孩子托舉得越高,最后他就會離你越遠。

孩子有出息了,第一件事就是離開父母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代間情感債務”。簡單說就是,親子之間不是天然就有親密無間的感情。
孩子小時候依賴你,所以你會覺得親。但等他們羽翼豐滿,他們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后,那種依賴感就會慢慢削弱,甚至消失。

我認識一個挺典型的女孩,她叫趙靜美,25歲,浙江人,她爸媽當年把她送到加拿大讀大學,房子車子都置辦好。
結(jié)果她畢業(yè)后直接在那邊結(jié)婚生娃了,十年都沒回過國。她爸媽在老家生病住院,還是她表姐照顧的。
她倒也不是不孝,錢每個月都有打。
但她說得特別直接:“我回來一趟,要耽誤工作,還得買機票、請假,太折騰了?!?/p>
她父母其實挺不服氣的,當初砸鍋賣鐵把她送出去,就是盼著老來能靠得住,但現(xiàn)實就是,你把她送得越遠,她就離你越遠。
你希望孩子飛黃騰達,可她真的飛起來的時候,首先離開的就是你。

雞娃式教育,養(yǎng)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可能很多家長會說:不對啊,那也有孝順的孩子啊。
沒錯,有,但你去問問,那些真正對父母好、愿意陪在父母身邊的,大多都不是從小被雞出來的孩子;
反而是那些家里沒那么焦慮、父母沒那么強管控的孩子,長大以后反而會多照顧父母一些。

為什么?別說孩子了,任何人都是這樣:你給的多了,他就覺得理所應當。
雞娃也是這個邏輯。
你越是從小事事替孩子打理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越習慣了那種“我是中心”的狀態(tài)。
最后等父母年紀大了,孩子不來陪你就很正常,因為他從來沒學過照顧別人,怎么會懂得照顧你?
當然,這和我們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也有聯(lián)系,我們以前信的都是:望子成龍、人往高處走,甚至還信兒女是父母的保險。
但現(xiàn)在的社會早變了,親情正在被地理距離、職業(yè)路徑、生活節(jié)奏,一點點磨掉邊角。
前幾年,杭州一個82歲的老太太,住院前立了遺囑,把房子給了外甥女,不給自己親兒子女兒。
原因很簡單,她說:“生病住院,孩子一個都不來看我,是外甥女輪流陪我掛號、吃藥?!?/p>
她還說:“感情是給出來的,不是生出來的?!?/p>
相信為人父母看完這一段,心里都得哆嗦一下子。
可父母那么費力去托舉孩子,難道就這樣走到了分岔路了嗎?
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孩子越來越厲害之后,孩子的世界和父母的生活,已經(jīng)不重合了。
有一個父母都是醫(yī)生的家庭培養(yǎng)出了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這孩子現(xiàn)在在投行,年薪百萬,他媽媽特別想和她聊天;
但每次聊天,孩子一句話就把她噎回去了:“你又不懂,別說了?!?/p>
所以他們家的飯桌,越來越沉默,不是誰不愛誰,是彼此根本沒有話語共振,那種被吊在空中的孤獨,是很多成功孩子的父母會面對的。

真正的愛,是陪伴成長,而非期待回報
當然,這不是說不讓父母培養(yǎng)孩子,孩子當然要培養(yǎng)。
但這個培養(yǎng),不是把他當作項目來操作,你不是在投資一個能返利的理財產(chǎn)品,而是在陪一個生命成長。
別幻想他以后會感恩你、報答你、供養(yǎng)你,能做到不埋怨你,已經(jīng)是好結(jié)局。

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說,人類是有“心理脫鉤”的過程的,孩子長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切割掉對父母的依附,他需要新的認同系統(tǒng)。
你和他感情再深,也扛不過他心中的“我是誰”。
所以,別再把雞娃當成一種愛。真正的愛,是接受孩子會遠走天涯,也接受自己會有孤獨終老的一天。
你可以用盡全力去愛孩子,但你得有個心理準備——孩子的人生不屬于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