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從冰箱里拿出保鮮的飯菜,放在微波爐里轉一轉就能開吃。冬天,空調(diào)里吹出溫暖的風,緩解了凌晨5點的寒冷。
這個場景不是在家中,而是在城市街角的某個公廁保潔員休息室。在古美路街道150路公交車終點站旁,一座亮橙色的“溷軒藝廊”建筑點亮街角。其下的150站公廁里,藏著一個5平方米的小空間。
這是保潔員鄧阿姨和王叔叔的休息室,也是他們“被看見”的“窗口”。


1平方米的休息室
“沒有空調(diào),電風扇是降溫神器”
公廁內(nèi)的保潔員休息室是什么樣的?對于5、6年前的鄧阿姨來說,“逼仄”是第一時間想到的詞。夏天最常見的畫面,就是把帶在身邊的飯菜放在電風扇下一直吹著,“怕放壞了,畢竟要放到晚上吃。”

改造前的150站公廁
那時候的150站公廁還沒有經(jīng)歷改造,保留著許多上海小囡記憶中街邊公廁的模樣。左右兩邊是男女廁所,中間是洗手臺,洗手臺旁邊會有一間小隔間,鄧阿姨就坐在里面,留意著廁所使用情況,只要有人離開,她便起身打掃衛(wèi)生。
“因為就在車站旁邊,再加上附近有一所初中,來的人不少,一天大概有500多人?!编嚢⒁陶f。來上廁所的人多,她也忙,起起落落間,一天就過去了。

鄧阿姨比劃著以前保潔員休息室的大小
在那個1平方米的休息間,桌上有個鄧阿姨自己買的電飯煲,旁邊放著個電風扇,角落里放著一些工具和雜物,已經(jīng)把這休息室擺得滿滿當當。
“每天凌晨5點上崗,帶的飯菜主要是咸菜炒肉這些容易存放的,那時候哪有空調(diào),就用電風扇一直吹著,要吃的時候放電飯煲里熱一下。”鄧阿姨回憶道。離兩邊的公廁一腳的距離,休息室就像是男廁與女廁之間一個狹長的“影子”,鄧阿姨僅僅會在休息室里吃飯,其他絕大部分時間會不停地走動,清潔廁所、換垃圾袋、擦臺面,直到晚上9點下班。而這樣的日子,幾乎全年無休。

休息室煥新記
方寸之間的暖心蛻變
2023年,150車站公廁啟動改造工程。經(jīng)過數(shù)月精心設計與施工,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公共設施于2024年5月完成蛻變,并一舉摘得當年上海市“最美廁所”稱號。

“溷軒藝廊”下的150站公廁
隨著公廁的升級,鄧阿姨的電飯煲也“搬了新家”,她的愛人王叔叔也一同成為了該公廁的保潔員,煥然一新的還有公廁管理室。

溫馨的公廁管理室
推開5平方米左右的公廁管理室,一方功能完備的溫馨天地躍然眼前。這個精心設計的空間,集成了休息、更衣、熱飯、儲物等多重功能,嶄新的冰箱、微波爐與空調(diào)一應俱全,數(shù)個儲物柜靠墻而立,為物品收納提供充足空間。
“以前總愁東西沒處放,現(xiàn)在連調(diào)料瓶都能‘安家’?!编嚢⒁汤_柜門,展示著碼放整齊的碗筷。一旁的桌椅為臨時休憩與用餐提供了便利,墻面安裝了多個插座,手機充電、設備用電都能輕松解決。

“吃飯的時候可以和老伴一起坐著聊會天,累了的話可以稍微休息一下。”鄧阿姨說,她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性化小細節(jié),比如放著許多常用藥品和應急品的便民服務箱;儲物柜中備著拐杖,專為行動不便的市民如廁時使用。
每天中午,鄧阿姨都會從冰箱里拿出自帶的飯菜,放在微波爐里加熱后食用。更為貼心的是,他們的用餐時間被標明寫在門上,寫著:“暫停服務,用餐時間請諒解”。

記者了解到,這些細致的配備,都來自上海工會的改造。2024年,“建設改善1000間生產(chǎn)一線職工工間休息室”被納入服務職工實事項目,市總工會聚焦身處苦臟險累崗位的生產(chǎn)制造建設一線職工,全年完成建設改善工間休息室1050間,鄧阿姨和王叔叔所在的公廁休息室便是其中之一。

古美環(huán)衛(wèi)行業(yè)工會驛站
而在150站公廁的背面,還藏著一處約40平方米的溫馨空間——古美環(huán)衛(wèi)行業(yè)工會驛站。走進驛站,微波爐、飲水機等設施配備完善。這里同樣作為“一線職工工間休息室”,全天候向環(huán)衛(wèi)職工開放,成為他們忙碌間隙補充能量、稍作休憩的身心充電站。

公廁四角到處可見綠植
在150站公廁的角落,各類綠植枝繁葉茂,長壽花的花朵在陽光下輕輕搖曳。王叔叔笑著表示,“都是別人丟棄的,我撿來養(yǎng)在公廁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砗眯那??!?strong>抬眼看,花卉綠意與公廁上的各類創(chuàng)意插畫交相輝映,也讓往來行人在不經(jīng)意間,邂逅這份藏在城市角落的溫暖與美好。

記者手記:
學生時代,150站公廁在我每天回家的必經(jīng)之路上。但記憶里,從來不記得見過保潔員用餐休息的場景。這并非個例——當“保潔員休息室”話題登上網(wǎng)絡熱搜,無數(shù)人才驚訝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認真想過:那些默默清掃城市的身影,究竟在哪里吃飯與休息?帶著這樣的疑問,150站公廁休息室的故事,給出了一個溫暖的答案。
從堆著電飯煲和電風扇的逼仄角落,到配備空調(diào)、智能設備的溫馨空間,150公廁休息室的變化不是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更像是從生存剛需到品質(zhì)關懷的進階。勞動者的“被看見”,無需宏大敘事,一張能安心吃飯的桌椅、一間遮風避雨的小屋,便能成為傳遞城市溫度的載體,讓每個奮斗的身影都能感受到尊重與善意。
采訪時,我問鄧阿姨是否關注過網(wǎng)上關于保潔員休息室的熱議。她笑著搖頭:“我不識字,也不知道這個事情?!?/p>
或許,當保潔員休息室不再成為新聞焦點,當關懷勞動者成為社會的本能與日常,才是我們真正期待的理想圖景。那時,每個為城市奔忙的身影,都能在尋常角落找到屬于自己的溫暖港灣。
記者:吳俊艷
供稿:古軒
初審:陳依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