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金融市場一片動蕩,股票跳水、債券大跌,元兇是誰?還不是那位剛重回白宮的懂王特朗普。
自4月初以來,特朗普接連對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祭出所謂"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的關稅更是高達145%。這一波操作炸翻了全球市場,連美國的盟友都看不下去了。
就在美國企業(yè)叫苦連天、股市接連下挫的壓力下,特朗普突然開始變臉。
4月22日,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放話說不會對 面對特朗普的言行不一,中方反應可謂干脆利落。4月24日,外交部發(fā)言人郭嘉昆和商務部發(fā)言人何亞東同一天明確表態(tài):目前中美之間并沒有進行任何經貿談判,任何關于中美經貿談判進展的說法都是"捕風捉影",沒有事實依據。 中方這一席話,直接戳破了特朗普自導自演的"談判泡泡"。 特朗普的"變臉戲":從極限施壓到求和,背后到底是什么算盤? 特朗普從來不是個安分的主兒。 2月剛回到白宮,他就借著芬太尼問題對中國加征10%關稅。那還不過癮,到了4月初,他一下子把關稅提到了54%,加上此前的各種關稅,累計稅率已經高達145%。這還不算完,他還揚言如果中國不撤回反制措施,還要再加50%! 但問題來了:中國這次并沒有被嚇住。 4月4日,中國不甘示弱,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中國反制的決心和力度,顯然超出了特朗普團隊的預期。 事實證明,特朗普的"極限施壓"策略這次栽了跟頭。 中國現在已經不是2018年那個中國了。據統計,美國對華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農業(yè)領域,如大豆、棉花、牛肉和禽肉,附加值較低;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許多商品,如電子產品、機械和一些加工礦產,附加值較高。 這意味著什么?中國比美國更容易找到替代進口來源,而美國卻很難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有數據顯示,中國已明顯降低了對美國產品的依賴度。 以大豆為例,2017年,美國大豆占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近40%,但到2024年,這一比例降至20%左右。與此同時,中國從巴西的進口量則從50%攀升至70%。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能源領域,截至今年4月初,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時間已持續(xù)70天,創(chuàng)下五年來的最長間隔紀錄。 華爾街抓狂,美國農民叫苦,特朗普為何急轉彎? 特朗普最近的一系列操作可謂是"自打嘴巴"的典范。前一分鐘還在Twitter上揚言要對中國加征更多關稅,后一分鐘就改口說要"友好相待"。 這種反復無常的表現背后,是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反對聲浪。 首先是華爾街的反應。 自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以來,美國股市一片哀鴻,標普500指數曾在一天內暴跌近8%。債券市場更是出現恐慌性拋售,經濟衰退預期開始升溫。 4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huán)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這對一向以股市漲跌論成敗的特朗普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拳。 其次是美國農民的怨聲載道。 美國中西部的農業(yè)州是特朗普的鐵桿支持基地,但在上輪中美貿易戰(zhàn)中,這些地區(qū)的農民已經吃足了苦頭。如今關稅戰(zhàn)再起,他們更是首當其沖。據美國農業(yè)部數據,2024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總額達128億美元,約為其大豆出口總額的一半。 如果中國進一步減少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這些農民將遭受重創(chuàng)。 再者是美國制造業(yè)和零售業(yè)的強烈反對。從沃爾瑪到蘋果,從通用汽車到耐克,美國企業(yè)界普遍擔憂高關稅將導致進口成本上升,最終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美國零售聯合會估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使美國家庭每年多支出數千美元。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特朗普不得不調整策略。一方面,他需要向支持者展示強硬姿態(tài);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考慮國內經濟和政治壓力。于是,我們看到了他的"變臉戲":表面上還在嘴硬,實際上已經開始尋求退路。 特朗普政府內部"混戰(zhàn)",究竟誰說了算? 特朗普內閣內斗可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這次關稅問題上,白宮內部的混亂程度著實令人咋舌。 一邊是"鷹派"代表、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以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他們主張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認為只有加大壓力才能迫使中國讓步。 而另一邊則是"鴿派"人物、財政部長貝森特,他在4月22日的一次閉門講話中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發(fā)出警告,坦言當前僵局"難以為繼"。 還記得4月初那場鬧劇嗎?4月7日,美國多家媒體突然播發(fā)"白宮考慮暫緩對除中國以外國家征收關稅90天"的消息,引發(fā)市場大幅拉升。 結果沒過多久,白宮就出來澄清這是"假新聞"。股市應聲跳水,政府形象再度受損。這一插曲充分暴露了特朗普政府決策的混亂和內部分歧的嚴重。 特朗普終究還是聽了貝森特的建議,在4月9日宣布對多數國家暫緩征收高關稅并降至10%,僅保留對中國的高關稅。 但這種妥協并未獲得預期效果,市場仍對美國經濟前景持謹慎態(tài)度,而中國的反制措施也堅定不移。特朗普團隊在短短幾天內口風大變,從揚言"再加50%關稅"到表示"關稅會大幅下降",足見其戰(zhàn)略徹底失敗。 中國拆招有方,特朗普的"空城計"為何破功?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中國這次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定力和底氣。原因何在?一句話,中國經濟和貿易結構已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首先是出口市場的多元化。 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約占其全球出口的15%,雖然美國仍是中國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但這一比例已明顯下降。而東盟、歐盟等區(qū)域的份額則不斷上升。這意味著即使失去部分美國市場,中國出口也不會受到致命打擊。 其次是中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 截至2024年底,中國持有約8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如果中國大量拋售這些債券,將對美國國債市場和美元匯率產生顯著沖擊。雖然中國不太可能采取這一"核選項",但這無疑是一張強有力的牌。 第三是中國對關鍵戰(zhàn)略資源的控制。 例如稀土元素,中國控制著全球近90%的稀土加工產能。而稀土是生產高科技產品和軍事裝備的關鍵材料。彭博社報道稱,"美國為目前對7類中重稀土進行精煉的能力為零。"如果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高科技產業(yè)將遭受重創(chuàng)。 而且,中國的反制措施并非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精準瞄準美國的痛點。 4月4日,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這一稅率看似不高,但足以給美國出口商帶來致命壓力。 與此同時,中國還采取了一系列非關稅措施。 比如暫停采購美國大豆和玉米,轉而增加從巴西等國的進口;凍結美國液化天然氣的購買訂單;對美國在華企業(yè)的反壟斷調查等。這些措施雖然不直接提及貿易戰(zhàn),但其影響直指美國的核心經濟利益。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并未將危機擴大化,而是采取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一方面堅決反制,另一方面保持定力,不與美國進行口水戰(zhàn),而是以實際行動展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抗壓能力。這種成熟的應對方式,使美國的極限施壓策略陷入了尷尬境地。 特朗普自導自演"談判戲碼",中方為何一針見血揭穿? 自4月中旬以來,特朗普多次單方面宣稱與中國的談判即將開始或正在進行中。4月17日,他在白宮接待意大利總理時就表示:"我認為我們會與中國達成一個非常好的協議。"而在22日,他又說"談判過程很快會完成"。 然而,中方的回應可謂干脆利落。 4月24日,外交部發(fā)言人郭嘉昆指出:"這些都是假消息。據我了解,中美雙方并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商務部發(fā)言人何亞東在同一天也表示:"目前中美之間未進行任何經貿談判。任何關于中美經貿談判進展的說法都是捕風捉影,沒有事實依據。" 中方之所以公開戳穿特朗普的"談判泡泡",是因為看透了特朗普的真實意圖:一方面通過釋放"談判進展順利"的信息安撫國內市場,另一方面繼續(xù)保持對中國的施壓姿態(tài)。 這種既想吃蛋糕又想保留蛋糕的做法,在中國這里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中方明確表示,如果美方真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放棄極限施壓那一套,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這表明中國不會在美國的脅迫下妥協,而是堅持原則,尋求平等互利的解決方案。 結語 特朗普上臺后的這場關稅鬧劇,就像是一場公開的國際象棋對弈。特朗普憑著"美國優(yōu)先"的霸氣開局,卻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和定力。幾個回合下來,不僅沒有取得預期成果,反而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回顧這場博弈,我們不難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一場政治秀,目的是安撫選民、兌現競選承諾。 但問題在于,他錯誤地將2025年的中國當成了2018年的中國。 七年來,中國經濟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而且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更加不可替代。 美國的極限施壓策略已經行不通了,華爾街的金融大鱷、美國的農民和制造商們都感受到了這一點。 相比之下,中國則展現出了成熟大國應有的定力和智慧:不沖動、不退讓、不對抗、不妥協,而是以實際行動維護自身利益和國際貿易秩序。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秩序面臨重塑。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挑起的貿易戰(zhàn)無異于火上澆油。對于全球經濟來說,唯有合作共贏才是正道;對于中美關系來說,唯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有未來。 特朗普或許應該明白:在當今世界,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誰能夠憑借關稅大棒就讓別人俯首稱臣。 歷史終將證明,誰遵循經濟規(guī)律、順應時代潮流,誰就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zhàn)中贏得尊重和未來。 參考資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