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個普通東北家庭,倆老實人攢了7萬塊,咬牙送閨女去德國留學,結(jié)果呢?這閨女一走就是21年,杳無音信。
直到老兩口快不行了,才從報紙上聽說,哎喲,這丫頭竟然在德國混成了教授!一邊是爹媽拼了老命的支持,一邊是閨女頭也不回,咋回事???
是她翅膀硬了忘了家,還是有啥隱情咱不知道?

這事兒得從2000年的大連說起。
那年頭,7萬塊對普通人家來說可不是小數(shù)目,尤其對東北這種老工業(yè)城市的老工人家庭,簡直是天價。
曹肇剛和劉玉紅,倆人都是五十多歲的老實人,一個是退休工人,一個是家庭主婦,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家里沒啥存款,平時連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可為了唯一的閨女曹茜,他們硬是把心一橫,決定砸鍋賣鐵也要圓她的留學夢。
那時候國內(nèi)經(jīng)濟剛起步,出國留學還是個稀罕事兒,大多數(shù)人覺得留在本地找個穩(wěn)定工作就挺好,可曹茜不這么想。

她從小成績拔尖,高中就迷上了外面的世界,大學又趕上個去德國交換的機會,愣是鐵了心要出去闖一闖。
老兩口一開始死活不同意,覺得德國太遠,閨女一個人在外咋整?
再說家里哪有錢?。?/p>
可曹茜那股子倔勁兒上來,誰都攔不住。
她跟爹媽磨了好幾天,說這是她一輩子的夢想,不去會后悔死。
看著閨女眼里的光,老兩口心軟了。
他們開始四處借錢,東家湊一點,西家借一點,連家里那臺老電視都賣了,才勉強湊夠7萬。
送她走那天,倆人眼淚嘩嘩地掉,心里既驕傲又舍不得。

可他們?nèi)f萬沒想到,這一別,21年都沒個音信。
剛到德國那會兒,曹茜還算靠譜,每個月打個電話報平安,說說德國的冷天和難吃的飯。
老兩口聽著高興,覺得這錢沒白花。
可沒過多久,電話就越來越少,從一個月一次變成兩三個月才吱一聲,聊幾句就掛了。
更離譜的是,她還三天兩頭開口要錢,說生活費不夠。
老兩口哪懂國外的物價啊,一聽閨女缺錢就急,趕緊又借錢寄過去。
可時間一長,他們心里開始犯嘀咕,這丫頭咋老要錢?
日子過得不好嗎?

還是有啥事兒瞞著?
到了2003年,非典那年,事情徹底崩了。
曹茜的電話直接斷了,整整一年沒消息。
那時候全球疫情鬧得人心惶惶,老兩口急得睡不著,天天猜她是不是病了,是不是出啥意外了。
他們沒啥門路,打國際長途又貴得要死,連德國大使館都聯(lián)系不上。
想寄信吧,連地址都不全,啥也干不了。
曹肇剛頭發(fā)都急白了,劉玉紅天天抹眼淚,可他們除了干等,啥辦法也沒有。
一年多后,曹茜終于打來電話,老兩口激動得差點沒拿穩(wěn)聽筒。
可還沒等他們問清楚,這丫頭張口就要錢,說撐不下去了。

曹肇剛憋了一年的火一下炸了,吼她咋一年多不聯(lián)系,可曹茜啥也沒說,直接掛了。
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打過電話。
老兩口傻眼了,7萬塊砸進去,換來個沒良心的白眼狼?
這事兒擱誰身上不得氣得拍桌子??!
接下來的十幾年,老兩口日子過得像丟了魂。
他們不敢跟親戚朋友提,怕人家笑話,只能自己憋著。
曹肇剛身體越來越差,劉玉紅也有了老毛病,倆人靠低保過日子,連藥都買不起。
可他們心里還是放不下來,總盼著哪天曹茜能回個電話,哪怕就說一句“我沒事”也好。

可這盼頭,等到他們閉眼都沒實現(xiàn)。
到了2020年,老兩口實在熬不住了。
曹肇剛查出癌癥,劉玉紅也病得不行,眼看著日子不多了,他們最牽掛的還是這個閨女。
他們聽說有人通過報紙找回了失聯(lián)的親人,就找到《遼沈晚報》求助,把這事兒抖了出來。
記者一看這故事夠勁兒,寫了篇報道,還拍了。
沒想到,這報道火了,滿城皆知不說,連德國的華人圈都炸開了鍋。
好多熱心人開始幫忙找線索,幾個月后還真有了結(jié)果。
有人從德國傳話,說查到一個叫曹茜的中國女人,在德國某大學當教授,日子過得風生水起,還發(fā)了挺多學術論文。

老兩口聽到這消息,又高興又難受。
高興的是,閨女沒白費他們的心血,總算混出頭了;難受的是,她混得這么好,咋21年不聯(lián)系?
當教授這么牛逼,就沒空給爹媽打個電話?
這心咋能硬成這樣?
記者問老兩口,要不要聯(lián)系曹茜,告訴她爹媽的情況。
可他們擺擺手,說算了,不想逼她回來。
他們怕再被傷一次,也怕打擾她的生活。
可誰看不出來,他們多想再見閨女一面啊,哪怕遠遠看一眼都行。
可惜,這愿望沒成真。
2021年,曹肇剛走了,78歲,臨死還念叨著曹茜。

2022年,劉玉紅也去了,75歲,走前跟鄰居說,最遺憾的就是沒見著閨女。
這事兒傳開后,大連人都炸了。
有的人感慨,爹媽掏心掏肺,到頭來換不回閨女回頭;有的人罵曹茜沒良心,爹媽為她付出一切,她連最后一面都不見;還有人猜她可能有啥難處,比如跟爹媽吵架后拉不下面子。
可甭管啥理由,她21年不聯(lián)系是鐵打的事實,老兩口帶著遺憾走也是真。
有人查了查,曹茜在德國確實挺牛,學術圈有點名氣,可這名氣再大,能抵得過爹媽的恩情嗎?

咱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看,這事兒真挺刺心。
咱講究孝道,爹媽把你養(yǎng)大,供你讀書,哪怕砸鍋賣鐵也得支持你,可你混好了,連個電話都不打,這算啥???尤其這還是2000年那會兒,7萬塊多難攢啊,擱現(xiàn)在得值幾十萬了吧。
老兩口一輩子沒享過福,全給了閨女,結(jié)果呢?人走了,連聲“爸媽”都沒聽見。這不是錢的事兒,是心的虧欠。再說說這背后的現(xiàn)實。
2000年代初,出國留學熱剛起來,好多人覺得外面是天堂,出去就能翻身??沙鋈ヒ院竽??有的人真混得風生水起,可也有不少人忘了根。

曹茜這種,可能是忙事業(yè)忙昏了頭,也可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想搭理窮爹媽了。德國那地方,生活成本高,學術圈競爭很,她可能真有壓力,可這也不是斷聯(lián)21年的借口啊。
咱中國人講究個“家”,再忙再遠,也得惦記著爹媽,這點不能丟。這事兒還得說說社會那面。
2000年那會兒,普通家庭哪懂啥國際通信啊,老兩口連德國的地址都找不到,更別提啥互聯(lián)網(wǎng)了。
曹茜走了以后,他們完全沒招兒,只能干瞪眼。這也反映出那時候信息閉塞的問題,要是擱現(xiàn)在,微信一發(fā),一開,哪至于21年沒音信啊。

可反過來想,曹茜要真想聯(lián)系,21年總有辦法吧?電話打不了,信總能寄吧?她不聯(lián)系,只能說明她不想聯(lián)系。
這點,誰也洗不白。有人可能會說,曹茜在德國當教授,代表中國人在國際上有臉面了,挺牛逼的。
可咱得說清楚,這牛逼是她自己的,跟爹媽沒半毛錢關系。她要是真有心,早就該回來看看,而不是讓老兩口臨死才從報紙上知道她混得咋樣。
咱中國不缺人才,也不缺在國外發(fā)光發(fā)熱的人,但這種忘了爹媽的“人才”,咱可不稀罕。這故事聽著挺扎心,可也提醒了咱不少東西。

現(xiàn)在年輕人出國留學的多了,出去了別忘了家,別忘了爹媽那份操心。曹茜的事兒不是個例,好多家庭都碰上過類似的情況。
有的孩子出去幾年不聯(lián)系,有的甚至直接斷了根,爹媽在家干著急也沒轍。咱得明白,出國不是為了甩包袱,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順便讓家人也驕傲一把。
別到最后,混得再好,心里也空一塊。再說老兩口這邊,他們也不是沒毛病??赡墚敵跆珣T著曹茜了,啥都順著她,沒教她啥叫責任。
7萬塊砸下去,沒換來感恩,反而養(yǎng)出個“獨立”過頭的心態(tài)。

這也給現(xiàn)在的父母提個醒,支持孩子沒錯,但也得讓他明白,家不是提款機,爹媽也不是無限付出不求回報的工具人。
這事兒沒啥大團圓結(jié)局,可現(xiàn)實不就這樣嗎?老兩口走了,曹茜還在德國當她的教授,誰也不知道她心里咋想。
或許她壓根沒覺得自己錯了,或許她早就把過去拋腦后了。但對咱普通人來說,這故事夠勁兒,也夠真實。
它告訴咱,家比啥都重要,別等失去了才后悔。甭管你在哪,混得多牛,爹媽那份恩情,是一輩子還不清的債。
參考文獻
1.《遼沈晚報》的“大連德國留學女孩17年杳無音信”,2020年6月11日發(fā)的,講了老兩口尋女的過程。
2.中國新聞網(wǎng)的“父母湊7萬送女留學,21年后才知女兒成德國教授”,2021年1月12日發(fā)的,證實了曹茜的身份。
3.還有人民網(wǎng)的“留學斷聯(lián)21年,父母患癌尋女無果”,2022年2月14日發(fā)的,記錄了老兩口的結(jié)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