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樹媽媽;本文來源: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
最近和幾個朋友聚餐聊天,話題不知不覺又繞到 "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大家吐槽的不再是成績排名,而是自家娃在社交 方面 的手足無措。
這代孩子學著最前沿的知識,卻卡在千年不變的人情世故里打轉。
老說"長大就懂了",可人際交往這門生存必修課,真能自己突然開竅嗎?
當孩子拿著考得不錯的卷子,卻換不來一個放學同路的朋友。
在班里總是獨來獨往,想交朋友卻總被冷落;

明明想好好相處,卻總因為過于較真兒,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就鬧得不歡而散……
看著他們像蒙著眼在社交場上亂撞,突然明白:
比考砸更讓孩子難受的,是被困在名為"社交孤島"的玻璃罩里。
這些要手把手教的處世智慧,既不在課本里,也不會在老師的教案上,
說到底還得靠咱們當?shù)鶍尩摹?/p>
我自己就經常和孩子復盤那些微妙的相處之道,就像提前給她點亮小夜燈,總比摸黑走夜路強,至少能讓他們的學生時代少摔幾個跟頭。
1
學著主動麻煩別人
現(xiàn)在總說:主動的人先享受世界。這話用在交朋友上也挺合適。
如果覺得直接聊天太刻意、太突然,不妨從麻煩別人一些小事兒開始。
比如說借支筆,問一道題,這樣既不會真的給人家添麻煩,彼此又有了交往的契機。
很多孩子可能會特別為難,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盡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但人都喜歡被需要的感覺。借用卡耐基的話來說:
“如果想要讓交情變得長久,那么你得讓別人適合為你做一點小事,這會讓別人有存在感和重要感?!?/blockquote>你麻煩別人,別人才有機會麻煩你,一來二去,關系才能加深。
如果你不麻煩我,我也不需要,你們永遠都是兩條平行線。
當然,這種求助,也要掌握好分寸。
不能過于頻繁,也要考慮到當下的處境,別在人家忙的時候,強行刷存在感。
恰到好處的"被需要" 是信任,沒完沒了的 "求幫忙" ,那就是負擔了。
2
幫忙是情分
不幫是本分說到幫忙,我想起發(fā)生在朋友家孩子的一件事:
他幫小區(qū)的同學連續(xù)帶了一周作業(yè),對方每次啥都不說,就默默收下。
后來他生病了沒繼續(xù)幫忙,對方居然抱怨:“你怎么這么不靠譜?”。
這種只享受,不回報,謝謝都懶得張口說的孩子,現(xiàn)在還不少。
還是那句話:別人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出門在外,你得到的每一份善意,都應該被珍視,畢竟誰都沒義務圍著你轉。
別覺得“都是同學,沒必要客氣”,真誠的感謝,才能讓對方感覺:自己的付出被看見了。
不光嘴上要說,更要用行動回饋。比如別人幫你值日,你可以主動帶點小零食,表示感謝。
人情往來就像存錢罐,你存入真誠和感恩,才能在需要時取出溫暖。
3
學會適當?shù)氖救?/strong>
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那些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有時候反而顯得不太合群?
倒不是因為成績好,惹人嫉妒,而是當一個孩子表現(xiàn)得過于出色時,大家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距離感:“他好像和我們不太一樣?!?/p>
這種微妙的心理,會讓其他孩子既敬佩又不知該如何親近。
心理學上有個“出丑效應”,意思就是:平庸的人不惹喜愛,但完美無缺的人,也不受歡迎。
反而是那種有些小缺點,但整體很優(yōu)秀的人,更讓人愿意靠近。
所以,想要自己人緣好,就不要讓別人覺得你“無所不能”。
適當?shù)谋┞兑稽c小缺點,承認“我也有做不到的事”,比如小組合作時,你可以主動說:“我不太會做 PPT,你能教教我嗎?”
這種示弱不是軟弱,而是讓別人敢靠近你的智慧。
因為這樣別人會覺得: “他和我一樣是普通人”,相處起來才輕松自在。
再說了,這樣也避免了別人對你期待太高,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4
不陷入無意義的爭辯
有些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沒有標準答案,全看個人喜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就像有人愛吃甜粽子,有人偏愛咸粽子,你爭一百年,也沒有答案。
所以遇到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人,沒必要非爭出個高低對錯來。
不妨說一句:你說的好像也有道理,我再想想”,既保留了體面,又節(jié)省了精力。
而那種故意挑釁,心懷惡意的人,就沒必要理論了。
這就像對牛彈琴:你說得再好,牛也聽不懂。
人的精力有限,別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浪費時間和情緒。
把反駁的力氣用來讀書,運動,提升自己——當你站的高了,那些聲音自然就聽不到了。
聽過一句話:“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p>
我們教孩子看懂這些“潛規(guī)則”,不是要他們虛偽市儈,而是希望他們明白:
真誠需要帶點鋒芒,善良要有底線支撐,與人相處要懂分寸,面對沖突要知進退。
愿我們的孩子,既能像小太陽一樣溫暖純良,又能長出保護自己的“鎧甲”,在復雜的世界里,活得清醒、舒展、自在。
如果這篇文章能給大家?guī)硪恍﹩l(fā),記得點贊+轉發(fā),姐妹們也可以自報一下孩子的年齡,看看咱們平臺的娃都多大了,說一說孩子的性格是開朗還是內向,在社交方面有沒有出現(xiàn)過困擾。
不管怎樣,那些年我們錯過的社交課,如今和孩子一起補上哈!
--------End---------
繼續(xù)閱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