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人民網(wǎng)-湖南頻道
人民網(wǎng)長沙5月9日電 5月7日上午,盛夏的霞光灑滿一河詩畫、滿城煙花的瀏陽河畔,瀏陽市第十中學綜合樓報告廳內(nèi)氣氛熱烈,來自高校、地方政府、黨校、中學的專家學者、師生代表60余人齊聚一堂,隆重舉行首屆“湘贛紅”大思政課實踐研學團啟動儀式。
瀏陽市第十中學校長巫光乾在致辭中代表全校師生,向各位領(lǐng)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與崇高敬意。他介紹了瀏陽十中的發(fā)展歷程和育人理念,指出首屆“湘贛紅”大思政課實踐研學團活動正式啟航,是紅色基因與青春力量的時空對話。巫校長承諾將以“三個百分百”支持實踐研學團活動,并以“顯微鏡”“廣角鏡”“望遠鏡”為喻,鼓勵研學團學員在“行走的思政課堂”中、在紅色資源的挖掘中不斷成長。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藝華教授詳盡介紹了首屆“湘贛紅”大思政課實踐研學團的總體設(shè)想及活動籌劃等情況,強調(diào)通過深度挖掘湘贛邊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研學樣板,推動紅色旅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從而助推當?shù)丶t色文旅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他最后寄語研學團學員,于瀏陽河畔挖掘紅色資源,在光輝起點傳承紅色基因,用絢麗青春點燃紅色星火,以學思踐悟厚植紅色初心。
研學團學員代表王曉冉在發(fā)言中表達了對瀏陽十中、馬克思主義學院領(lǐng)導和老師們的感謝,引用馬克思經(jīng)典論述強調(diào)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重要性,并表示將珍惜研學機會,既追溯歷史本源、感悟精神譜系的深厚積淀,也立足時代語境、激活革命基因的鮮活力量。
中共瀏陽市委黨校副校長張安文在講話中從革命歷史、時代潮人到青春師生,詮釋了瀏陽紅色資源的深厚底蘊,期待研學團師生用好紅色資源的“活教材”,以史明理,從百年黨史中追溯信仰源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初心使命;以行砥礪,在實地考察與親身實踐中,將紅色文化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使紅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脈,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
活動最后,瀏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蘇啟平強調(diào),研學并非“旅游”,而是一場“以史鑄魂、以文化人、以行見志”的精神洗禮,并對研學活動提出建議:深化認識,強化使命擔當;突出重點,傳承紅色基因;創(chuàng)新方法,探索特色路徑,讓紅色教育從“一時感動”轉(zhuǎn)化為“持久行動”,從而以“實地考察+學習研討+成果可視化”,推動大思政課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huán)。
此次啟動儀式標志著瀏陽“大思政課”建設(shè)進入“資源整合-實踐創(chuàng)新-成果轉(zhuǎn)化”新階段。通過將思政課堂延伸至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胡耀邦故居等4處國家級文保單位,結(jié)合“雙導師制”教學與沉浸式研學,既為高校學子提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平臺,也為地方紅色文旅注入“教育+體驗+消費”的創(chuàng)新模式。當青春力量與紅色基因交融,思政教育便擁有了“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這場在瀏陽河畔發(fā)起的校地協(xié)同實踐,不僅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儀式,更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立體化、場景化、生活化”的破題之舉,為培養(yǎng)“底色紅、本色亮、成色足”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鮮活范本。當青春熱血與紅色基因碰撞,一幅“以紅鑄魂、以文化人、以旅興農(nóng)”的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王曉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