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吉隆坡5月10日電 題:馬來西亞華人邱國平“尋根記”
中新社記者 陳悅
近日,在新書《尋根記》發(fā)布會上,作者、馬來西亞“一帶一路”經(jīng)濟友好協(xié)會秘書長邱國平博士說,寫作這本書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尋根”夢想。言及此,他潸然淚下。
邱國平說,2021年的一個夜晚,他夢到逝世已久的父親,醒來時淚水滿面,于是發(fā)愿開始寫作,用兩年多時間,完成這本記錄家族從廣西容縣下南洋歷史的《尋根記》。
2007年,邱國平首度回容縣祖籍地尋根,鄉(xiāng)親們敲鑼、放炮、設(shè)酒宴迎接他?!班l(xiāng)親們的口音和我在馬來西亞的長輩十分相似,我立刻想到我父親和長輩們真是‘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頓時泣不成聲?!?/p>
十八年前,邱國平的父親去世前給他留下一張紙條,上面記錄著故鄉(xiāng)的地址。邱國平說,爺爺當年背井離鄉(xiāng)到馬來西亞謀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xiāng),奶奶曾一次又一次向父親描述家鄉(xiāng)的情景。父親又把奶奶對故鄉(xiāng)的描述“傳承”給幼年的邱國平。邱國平感慨,雖然始終未有機會返鄉(xiāng)尋根,父親卻清楚知道老宅門口有一棵榕樹、一條小河。
2007年,邱國平初次回到容縣家鄉(xiāng),終于“替父親看到祖屋和小村莊”,“讓我從幼時開始的想象落實為現(xiàn)實的畫面”。
邱國平并沒有就此停下尋根的腳步。此后的幾次回鄉(xiāng),他開始更深入了解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宗族文化以及邱氏家族在當?shù)氐臍v史脈絡(luò)。通過一次次的田野調(diào)查、訪問長輩、查閱族譜,邱國平慢慢將自己家族從清朝末年遷徙到南洋的歷史“形成完整的拼圖”。他對祖籍地的理解,從最早的“知道”再到初次尋根的“認同”,最終走向了“傳承”。這些也化為《尋根記》中所記錄的邱氏家族下南洋故事。
馬來西亞科技和創(chuàng)新部部長鄭立慷在為《尋根記》所寫的序中感慨,邱國平“尋根”經(jīng)歷,是一個馬中友好交流的生動故事。
“每一次回鄉(xiāng)既是向祖先致敬的旅程,也是以此加深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币虼?,邱國平在《尋根記》中既記錄先輩來南洋的歷程;也記述自己在成長歷程中,如何保持“文化身份”、堅持“中華文化認同”,并進而以中華文化為橋,推動馬中友好交流、合作。
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陸兆福撰文推薦該書認為,邱國平成長于馬來西亞,又關(guān)注祖籍地建設(shè),他“尋根”的微觀體驗,對應(yīng)“一帶一路”互聯(lián)互通的宏觀世界,構(gòu)成“很有意思的參照系”,有助于馬來西亞借助中國經(jīng)驗來推動自身發(fā)展。
除了“下南洋”,邱氏家族還有親人到中國臺灣地區(qū)發(fā)展。邱國平說,《尋根記》出版之后,他還要進一步到臺灣尋親,把這條親緣之線梳理得更加清晰。邱國平說,尋根,不僅僅是懷舊,更是為了未來,“只有認清來處,方能堅定去路”。(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