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現(xiàn)代年輕人,睡眠于我們大約是“知道它很重要,但是每次都被犧牲”的存在。
當(dāng)DDL逼近時,熬夜成了最后力挽狂瀾的機會,用幾個酣暢淋漓的夜晚補齊之前的債;
當(dāng)疲憊的一天結(jié)束,頭靠上枕頭,突然發(fā)覺沒有一刻像現(xiàn)在這樣完完全全地屬于自己,于是拿起手機沉浸其中,驕傲放縱;
假期旅游、周末喝酒,大家又會覺得:“平淡的睡眠固然健康;通宵夜生活卻實在精彩”;不是吃夜宵打牌、早起打卡網(wǎng)紅早餐,就是不醉不歸;
于是,大家熬著夜刷到了“別再熬夜”的貼子,心頭一緊,并繼續(xù)刷手機;
每天早上困得起不來床,心想今晚一定早睡;但每次都是“該想法僅限早晨”;
每次勵志自己要真正養(yǎng)生;但是朋友晚上的一個電話,又覺得自己應(yīng)該“趁年輕,活在當(dāng)下”……
總之,人人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總不是第一選擇。但也許你沒想過,你在生活里諸多碰壁和“水逆”不順,可能都是因為你睡不夠造成的。
你知道睡眠重要,但你知道睡眠“如何重要”“有多重要”嗎?
一、從來都是脆皮人,這可能和你的睡眠有關(guān)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jīng)歷 :熬夜以后好像更容易生病了,各種小病莫名其妙找上門,比如明明沒著涼,卻感冒好幾天。
這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睡眠不足,你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不如從前了[1]。
其實,睡眠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支持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它能幫助免疫功能維持有效防御能力,防止各種微生物或者炎癥入侵我們的身體[1]。
與之相對的,睡眠不足后,免疫系統(tǒng)功能下降,也就更有被感染的風(fēng)險,且體內(nèi)的炎癥水平會大幅度增加[1]。
和正常睡眠時間的人相比,患有睡眠障礙的人患帶狀皰疹的風(fēng)險高1.23倍。習(xí)慣性短睡眠的人(≤5小時)與一般有7-8小時睡眠的人相比,也更可能患呼吸道感染[1]。
此外,對于青少年而言,不充足的睡眠會增加一些常見疾病的患病風(fēng)險:比如感冒、流感、腸胃炎和其他常見感染病[1]。而且,如果有人不幸感染了寄生蟲,那么睡得少的人,其嚴(yán)重程度也會更高[1]。
這大約因為:當(dāng)動物清醒時,它們需要使用有限的能量來執(zhí)行多種生存任務(wù);但是睡覺時,能量消耗可以從這些活動減少,從而將省下來的能量重新分配給免疫系統(tǒng),助其良好運作[2]。
甚至于,如果你一天或者幾天晚上幾乎沒怎么睡,那么與正常睡眠的人相比,你在接種疫苗后應(yīng)有的免疫保護(hù)效果也會被削弱,因為此時,你身體內(nèi)的“免疫記憶”不如從前了,而這個東西恰恰是防止你再次感染的[3]。
免疫系統(tǒng)的各個“頂梁柱”都因睡眠不足而功能受損。比如白細(xì)胞的晝夜節(jié)律,不僅應(yīng)有的高低變化不再明顯,而且某些特定時段(比如夜間和早晨醒來時)會比正常情況要高[1],這就代表了體內(nèi)更明顯的炎癥反應(yīng)。
同時,中性粒細(xì)胞作為在免疫第一線奮勇殺敵的戰(zhàn)士,活性也會降低,吞噬和消滅病原體的能力下降;而免疫系統(tǒng)當(dāng)中的淋巴細(xì)胞和細(xì)胞因子都偏離正常值,使得免疫系統(tǒng)的應(yīng)答受損,增加了被感染的機率[1]。
剛剛提到,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不僅需要防御病原體,還需要防御自身的炎癥反應(yīng)[1]。
炎癥反應(yīng)本就是免疫系統(tǒng)的一部分,為什么反而免疫系統(tǒng)也要抵抗它呢?
因為睡眠不足造成的免疫系統(tǒng)失調(diào),并不是僅僅是“防御外敵”的攻擊力下降這么簡單,另一個復(fù)雜的變化在于讓體內(nèi)的炎癥反應(yīng)明顯增加,而失去控制的炎癥反應(yīng)本身也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比如造成自身免疫疾病或慢性炎癥性疾病[1]。
睡眠不足后,體內(nèi)的炎癥標(biāo)志物增加[4],中性粒細(xì)胞和促炎因子也顯著增加[5]。這些促炎因子失去控制,就在身體里制造混亂,攻擊器官,最終導(dǎo)致多個器官無法正常工作。
為什么會這樣?根據(jù)科學(xué)家針對小鼠的實驗,他們強制要求小鼠后保持清醒,4天后小鼠表現(xiàn)出嚴(yán)重的炎癥,并死了大約80%[5]。
此時小鼠們的大腦里,一種叫前列腺素D2(PGD2)的物質(zhì)增加——這是一種內(nèi)源性促睡眠物質(zhì),不難想象,當(dāng)你睡不夠,大腦會分泌它來提醒你多睡覺——然而這種物質(zhì)此時會通過一種特殊的通道從大腦進(jìn)入血液,然后引發(fā)一系列的免疫系統(tǒng)的反應(yīng),讓促炎因子過量產(chǎn)生[4]。
此時身體內(nèi)會有“炎癥風(fēng)暴”席卷全身,不僅使得身體里的器官被攻擊,比如肝、脾、肺、腸、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5],還會因為形成慢性炎癥,為心血管疾病、腫瘤、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和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ū热缦到y(tǒng)性紅斑狼瘡)埋下隱患[1][7]。
值得一提的是,短期的瘋狂熬夜,比如1-2天,每天清醒時間超出了16-18小時,叫“急性睡眠剝奪”,更容易造成前述的感染風(fēng)險和免疫功能下降;如果連續(xù)三個月,每天的睡眠都低于維持健康和活力所需的基本時間,白天超級困——那就算“慢性睡眠剝奪”,是一種“睡眠障礙”了,也更容易受到慢性炎癥帶來的影響[1]。
上一層為被剝奪了睡眠四天的小鼠器官切片圖,下一層為正常小鼠的圖;睡眠剝奪后的小鼠肝臟、脾臟和肺部都受到了損害 / [5]
所以,請大家分別對號入座,看自己分別占哪個——最好別是不僅每天都缺覺,另外還突擊性熬了幾個大夜。
二、 沒頭腦和不高興,都是睡不夠的你
除了身體的病癥,你的心理狀態(tài)也有所下滑。
不知道你覺不覺得,熬夜太多,自己不僅身體虛了,情緒也不好了——動不動就emo,或者容易煩,日常想毀滅世界。
經(jīng)過對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4項不同的研究中5717個參與者的情緒研究匯總,發(fā)現(xiàn)睡眠不足對情緒的影響涵蓋了方方面面——且毫不意外,都是負(fù)面影響[7]。
比如,睡眠的缺失讓積極情緒“缺席”;卻反而讓壓力反應(yīng)和焦慮情緒增加,且對于年輕人這樣的增加尤其明顯[7][8],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這可能是,睡眠剝奪降低了大腦中負(fù)責(zé)快樂的區(qū)域網(wǎng)絡(luò)中的功能連接性,而這會導(dǎo)致情緒調(diào)節(jié)困難,增加負(fù)面情緒體驗[9]。
值得一提的是,睡眠不足確實也會增加抑郁的情緒,但是對于整宿不睡覺的情況不明顯,反而和“睡眠限制”——俗稱“沒睡夠”的情況,有更顯著的相關(guān)性[7]。
“睡眠限制”到大約四小時的時候,積極情緒的減弱是最明顯的[7]。
所以如果你三點睡、七點起床趕早八或者趕通勤,那你的心情可能很不美麗。
此外,睡眠不足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強的攻擊性和沖動性,情緒穩(wěn)定性和控制能力下降[10]。
睡不足以后,人的大腦會對各種外界刺激反應(yīng)失調(diào):要么對各種刺激過度反應(yīng),不管面對消極還是積極的,都情緒波動劇烈[11];要么是對情緒刺激反應(yīng)遲鈍[7],懵懵的,“看起來不太靈活的樣子”。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因人而異[12]。
不要以為這只是讓人“不開心”了一下,實際上,睡眠剝奪與精神病理學(xué)和精神病障礙有關(guān),包括情緒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的負(fù)面、精神病、焦慮、自殺行為以及抑郁風(fēng)險[1]。
除了負(fù)面情緒,還讓你的認(rèn)知功能不如從前。即“腦子不好使了”[9]。
比如,記憶缺陷就和睡眠不足直接相關(guān)。由于睡眠不足,大腦中一個和記憶形成和學(xué)習(xí)密切相關(guān)的區(qū)域——海馬體的功能下降[10]。所以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腦子莫名其妙不記事兒,愛丟三落四,先把覺睡足,看看有沒有改善。
除了記憶力,人們的警覺性和注意力也會因為睡眠不足而下降。在通過實驗對比被剝奪睡眠和正常休息的受試者,并且分別測量他們的警覺性后,發(fā)現(xiàn)他們這兩組人出現(xiàn)了顯著的差異[9]。
神經(jīng)影像學(xué)的研究也表明,大腦負(fù)責(zé)認(rèn)知功能的區(qū)域?qū)λ卟蛔愕挠泻τ绊懛浅C舾?。睡眠不足的人,時常會經(jīng)歷“微睡眠的侵入”,在此期間他們會失去對感官刺激的反應(yīng)能力達(dá)5-30秒[11]。
微睡眠就是那種極其短暫、不自主的睡眠狀態(tài)——經(jīng)典場景就是手撐著太陽穴,上下眼皮打架,控制不住地“小雞啄米”;筆雖然還攥在手里,但是已經(jīng)遵從“自由意志”開始“筆走龍蛇”。
前述的小鼠實驗中,不能睡覺的小鼠最后連維持平衡都困難,并且對輕微的觸碰刺激反應(yīng)最小或沒有反應(yīng)[3]。
上述這些能力的下降,綜合在一起慢慢形成行為的改變,決策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受損,再慢慢升級成反射弧長、犯錯誤增加、發(fā)散思維能力下降、短期回憶能力差、無效的固執(zhí)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洞察力、監(jiān)控力差[11]。
和情緒狀態(tài)一樣,認(rèn)知功能下降也會量變到質(zhì)變——事實已經(jīng)證明,睡眠剝奪是阿爾茨海默病與中風(fēng)的風(fēng)險因素。[10]。
所以,也許今天多看手機幾個小時種下的因,其結(jié)的果不止是忘帶鑰匙、忘記密碼、忘回信息這么簡單,而是幾十年后力不從心的自己。
三、熬夜的溫柔刀,刀刀割人性命
結(jié)合種種睡眠不足對人的影響來看,大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睡眠究竟是如何幫助大腦穩(wěn)定工作的呢?
其實,人的大腦在經(jīng)過一天的辛苦后,積累了不少代謝廢物和損傷的蛋白質(zhì),而它們留在大腦里會成為有害物質(zhì)[12]。
而大腦有自己的“真·洗腦”機制:通過睡眠,增強在夜間大腦中“腦脊液”的流動,沖洗掉有害物質(zhì),不僅維持大腦的清潔和健康,還能有效防止神經(jīng)功能隨著年紀(jì)變大而退化[12]。
而在腦脊液中還有種物質(zhì),大家應(yīng)該不陌生——叫“褪黑激素”。它太重要了。作為是一種睡眠因子,它不僅可以幫忙清除掉廢棄的蛋白質(zhì),還能作為強大且多功能的抗氧化劑,防止氧化損傷分子在神經(jīng)中的積累——這些分子會導(dǎo)致神經(jīng)功能衰退[12]。
除此之外,褪黑激素這種物質(zhì)還能讓人維持最佳晝夜節(jié)律,保持神經(jīng)認(rèn)知健康;控制神經(jīng)干細(xì)胞的有絲分裂活動,參與神經(jīng)元的更新[12]。
而褪黑激素,只有在慢波睡眠當(dāng)中,才能發(fā)揮最高的“清理中樞神經(jīng)廢物”的效用——所以很多睡眠軟件都會統(tǒng)計人們的深度睡眠的時長——因為那就是慢波睡眠的所在。
剛剛提到了褪黑激素在大腦中充當(dāng)了“抗氧化”的作用,而不光大腦,腸道里也發(fā)生著氧化過程。
腸道內(nèi)有種物質(zhì),它們是到處和其他分子氧化的“不安分者”。而過度氧化反應(yīng)會導(dǎo)致細(xì)胞結(jié)構(gòu)和功能受損,進(jìn)而積累一系列疾病,甚至加速死亡[13]。
而睡眠不足,恰恰會讓這樣的“不安分者”累積增多,進(jìn)而也會增加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造成“過度氧化”的種種危害。
但睡眠不足的危害,最讓人細(xì)思恐極的是,它可能具有“適應(yīng)性”和“蒙騙性”。
人們通常低估睡眠不足對自己的負(fù)面影響——以為自己還“生龍活虎”,并沒“感覺到”疲累和乏力,也就意識不到自己有多么缺乏睡眠。且隨著長時間的熬夜,人們會適應(yīng)自己已經(jīng)受損后的反應(yīng),還以為那就是正常的——意識不到那些都是“打折扣”后的表現(xiàn)[14][15]。
意識不到自己正深受“缺覺”的荼毒——大家可能在出問題時問責(zé)周末的酒精、“班味兒”的入侵、復(fù)雜的感情問題,甚至是質(zhì)疑自己確實“老了”,就是沒懷疑一下睡眠不足對你大腦的損傷。
既如此,又如何能重視起來,好好珍惜每一晚的睡眠呢?
也許你覺得,周末或者假期補覺就行,周末或者放假每天不到中午不起床。但是,且不說(你今年已經(jīng)沒有節(jié)日假期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沒有研究明確指出是否所有由睡眠不足引起的身體損傷都能被“恢復(fù)性睡眠”完全修復(fù)[16];就單說過長時間的睡眠本身,也和炎癥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性[2]。
正如大家都知道,饑一頓飽一頓的吃飯方式對身體不好,那么缺覺再補覺的循環(huán)一樣不是上策。
而睡眠不足,長期累積的慢性病還有很多。
除了之前提到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和腫瘤以外,長期睡眠不足對于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代謝疾病比如葡萄糖不耐受、胰島素抵抗,甚至是2型糖尿病的風(fēng)險都更高。并且除了中風(fēng)和阿爾茨海默以外,睡眠不足總體都和“神經(jīng)性退行”的疾病相關(guān)[1][9]。
此外,在一項動物研究中,睡眠剝奪后的小鼠精子質(zhì)量下降,而且性行為減少、睪酮水平降低和精子活力降低[9]。
所以,別信什么“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會長眠”,也別高喊著“趁年輕,享受生活”的口號,揮霍著尚且健康的身體資本。
古語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F(xiàn)代人則是:放下手機,回歸睡眠。
如果你覺得,白天沒有時間完整地留給自己,那么睡覺算是完全屬于自己了。實在不行還能做夢,夢里啥都有。
參考文獻(xiàn)
[1] Garbarino, S., Lanteri, P., Bragazzi, N. L., Magnavita, N., & Scoditti, E. (2021). Role of sleep deprivation in immune-related disease risk and outcome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4(1), 1304.
[2] Preston, B. T., Capellini, I., McNamara, P., Barton, R. A., & Nunn, C. L. (2009). Parasite resistance and the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sleep.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9, 1-9.
[3]Armitage, S. a. O., Peuss, R., & Kurtz, J. (2014). Dscam and pancrustacean immune memory –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 48(2), 315–323.
[4] Irwin, M. R., Olmstead, R., & Carroll, J. E. (2016). Sleep disturbance, sleep duration, and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leep depriv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80(1), 40-52.
[5]Sang, D., Lin, K., Yang, Y., Ran, G., Li, B., Chen, C., ... & Zhang, E. E. (2023). Prolonged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a cytokine-storm-like syndrome in mammals. Cell, 186(25), 5500-5516.
[6]Palmer, C. A., Bower, J. L., Cho, K. W., Clementi, M. A., Lau, S., Oosterhoff, B., & Alfano, C. A. (2024). Sleep loss and emo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ver 50 year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4), 440.
[7]Nollet, M., Wisden, W., & Franks, N. P. (2019). Sleep deprivation and stres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Interface focus, 10 (3), 20190092.
[8]Zhang, Y., Dai, C., Shao, Y., Peng, J., Yang, Y., & Hou, Y. (2021). De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reward network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fter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2, 641810.
[9]Liew, S. C., & Aung, T. (2021). Sleep depriv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seases-a review. Sleep medicine, 77, 192-204.
[10]Frau, R., Traccis, F., & Bortolato, M. (2020). Neurobehavioral complications of sleep deprivation: shedding light on the emerging role of neuroactive steroids.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32(1), e12792.
[11]Saghir, Z., Syeda, J. N., Muhammad, A. S., & Abdalla, T. H. B. (2018). The amygdala, sleep debt, sleep deprivation, and the emotion of anger: a possible connection?. Cureus, 10(7).
[12]Reiter, R. J., Sharma, R., Cucielo, M. S., Tan, D. X., Rosales-Corral, S., Gancitano, G., & de Almeida Chuffa, L. G. (2023). Brain washing and neural health: role of age, sleep,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melatonin rhythm.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80(4), 88.
[13]Vaccaro, A., Dor, Y. K., Nambara, K., Pollina, E. A., Lin, C., Greenberg, M. E., & Rogulja, D. (2020). 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 Cell, 181(6), 1307-1328.
[14]Sleep Foundation. (2024). Sleep debt: the hidden cost of insufficient rest.
[15]Van Dongen, H. P., Maislin, G., Mullington, J. M., & Dinges, D. F. (2003). The cumulative cost of additional wakefulness: dose-response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and sleep physiology from chronic sleep restriction and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26(2), 117-126.
[16]Piltz, S. H., Behn, C. G. D., & Booth, V. (2020). Habitual sleep duration affects recovery from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A modeling stud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504, 110401.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