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NEJM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整合了全球133個隊列2,078,948名參與者的個體數(shù)據(jù),根據(jù)50歲時是否存在5個危險因素,估計90歲前患心血管疾病的終生風險。
結果顯示,同時存在5個危險因素的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終生風險為24%,男性為38%。與同時存在這5個風險因素的人相比,50歲時沒有這些風險因素的人,預期壽命要長10多年。

原文鏈接: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15879
1
研究人群
該研究由全球心血管風險聯(lián)盟(GCVRC)管理小組設計,研究整合了來自八大區(qū)域(北美、拉丁美洲、西歐、東歐和俄羅斯、北非和中東、撒哈拉以南非洲、亞洲、澳大利亞)2,078,948名≥18歲參與者的個體數(shù)據(jù)。
本研究排除了基線期有心血管疾病的99,485名患者。基線期心血管疾病信息缺失的人 (92,131)被保留在分析中,視為基線時沒有心血管疾病。在進一步排除隨訪信息缺失的人后,有1,227,987人可用于心血管疾病事件分析,2,042,815人用于死亡分析。

圖. 研究流程圖
2
心血管危險因素和結局的定義
心血管危險因素
本研究關注的是50歲時是否有以下5個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脂血癥、體重不足和超重/肥胖、糖尿病、吸煙。
基于指南制定的目標對連續(xù)性變量進行分類:高血壓定義為≥130 mmHg;高脂血癥定義為非HDL-C≥130 mg/dL(3.36 mmol/L);體重不足定義為BMI<20,超重/肥胖定義為BMI≥25。
糖尿病基于病史、參與者報告或基線期檢查時的新診斷來確定,并使用血糖測量值。
當前吸煙定義為經(jīng)常(每天至少一次)或偶爾(每天少于一次)吸煙。
結局
結局為心血管疾病,定義為首次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冠脈血運重建、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或因心血管或不明原因死亡。
3
參與者的基線特征
133個隊列的2,078,948名參與者來自39個國家,收縮壓中位數(shù)為128.7 mmHg,非HDL-C中位數(shù)為155.6 mg/dL(4.02 mmol/L),BMI中位數(shù)為25.7。共有7.7%的參與者患有糖尿病,22.3%是當前吸煙者。
不同危險因素負擔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
4
不同危險因素負擔人群的
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
針對心血管疾病結局的中位隨訪時間為7.6年,針對死亡結局的隨訪時間為8.5年,兩種結局的最長隨訪時間為47.3 年。
50歲時沒有5個典型危險因素的參與者,女性90歲之前的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估計為13%(95%CI,12-16),男性為21%(95%CI,18-23)。同時有5個危險因素的參與者,女性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估計為24%(95%CI,21 -30),男性為38%(95%CI,30 -45)。
50歲時沒有5個典型危險因素的參與者中,女性90歲之前死亡的估計風險為53%(95%CI,36-88),男性為68%(95%CI,57-77);同時有5個危險因素的參與者,女性死亡風險為88%(95%CI,72-99),男性為94%(95%CI, 87-97) 。

圖. 5個危險因素對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
相比同時有5個危險因素的參與者,沒有任何危險因素的參與者,女性無心血管疾病的壽命要多13.3年(95%CI,11.2-15.7),男性多10.6年(95%CI,9.2 -12.9);女性總體壽命多14.5年(95%CI,9.1-15.3),男性多11.8年(95%CI,10.1-13.6)。

圖. 5個危險因素對生存期的影響
5
控制危險因素后對壽命的影響
假設50-55歲同時有所有危險因素,在55-60歲時單個危險因素得到控制時,對預期壽命有何影響呢?結果顯示,控制高血壓可帶來無心血管疾病壽命年的最大延長,戒煙可帶來整體壽命的最大延長??刂聘辔kU因素的參與者,額外壽命年的延長越多。
6
總結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整合39個國家133個隊列的2,078,948名參與者的個體數(shù)據(jù),分析了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與全因死亡風險,評估了無傳統(tǒng)心血管危險因素者與具有危險因素者之間的生存年數(shù)差異,并量化了干預特定危險因素的潛在獲益。
主要研究結果可以總結為5條:
(1)即便在當前定義的無任何傳統(tǒng)危險因素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仍不可忽視(女性為13%,男性為21%);
(2)50歲時沒有五種危險因素的女性與具有全部危險因素者相比,預期最多可延長13.3年的健康壽命,男性可延長10.6年;
(3)控制不同危險因素帶來的生存獲益存在顯著異質(zhì)性;
(4)以全球首要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為例,其導致的壽命損失存在顯著地域差異;
(5)通過風險軌跡模型發(fā)現(xiàn),在所有評估的危險因素中,高血壓干預可獲得最顯著的無心血管病生存壽命的延長。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在于:
(1)通過整合大規(guī)模、多來源、前瞻性采集的標準化個體數(shù)據(jù),突破了地域性研究的局限性,顯著提升了結論的普適性。
(2)針對中年期(50-60歲)風險因素干預的對比分析揭示,控制任一危險因素可重塑其與生存時間的關聯(lián)效應。
(3)創(chuàng)新性地將傳統(tǒng)的終生風險評估范式升級為健康干預獲益評估,通過量化危險因素控制與健康壽命增益的潛在關聯(lián),為個體化健康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本研究的局限性:
(1)GCVRC數(shù)據(jù)庫納入的隊列在人群代表性、數(shù)據(jù)質(zhì)量與數(shù)量、基線評估時間、隨訪時長、終點事件定義及臨床干預措施等方面存在異質(zhì)性。
(2)雖然回歸模型量化估計了危險因素與生存期的關聯(lián),但該關聯(lián)不能推斷因果關系,特別是模型估計值可能受到未測量因素的影響。
(3)以50歲作為生存分析起始年齡的設定可能存在偏倚,不同入組年齡可能影響發(fā)病率估計值。
(4)少數(shù)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密度不足可能影響區(qū)域?qū)用娴慕K生風險評估精度。
總結一下,本研究在全球范圍內(nèi)系統(tǒng)評估了傳統(tǒng)心血管危險因素對心血管疾病終生風險及全因死亡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中年時期(50-60歲)若能控制住高血壓,可帶來最顯著的無心血管病生存年數(shù)的延長。
參考文獻:N Engl J Med. Published March 30, 2025
DOI: 10.1056/NEJMoa2415879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