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浦東新區(qū)周家渡街道的梅園中,名為“擺渡人書場”的公共文化空間靜靜佇立。在前不久舉辦的2025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上,上海獲評“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一尺花園、徐家匯書院、西岸美術館,都是讓人耳熟能詳?shù)拿?,獨獨“擺渡人書場”,顯得有些“陌生”。
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里。這個曾經以評彈曲藝為特色的傳統(tǒng)書場,最早改造于2008年上海世博會前,滿載著老渡口居民的記憶。去年再次更新的書場,除了延續(xù)了傳統(tǒng)江南園林的雅致,更以開放多元的功能和姿態(tài)真正融入現(xiàn)代社區(qū)生活。
都說建筑可以照見城市的歷史,建筑同樣也可以洞悉城市的未來。從歷史深處走來、又給這座城市留下更多可能性的“擺渡人書場”,做到了。

擺渡人書場于2024年煥新,延續(xù)了江南園林的雅致(牛益彤 攝)
老曲藝煥發(fā)令人驚嘆的生命力
上午九點剛過,梅園里的陽光灑落,擺渡人書場門口已陸續(xù)聚起人影。幾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拎著布包、保溫杯,慢悠悠踱到臺階前。“今朝是黃小莉老師的《庵堂相會》,阿拉老早約好的,前排位置要搶的呀!”一位穿絳紅毛衣的阿姨邊掏出水杯邊念叨。
離開場還有半小時,書場100多個固定座位已被占滿,工作人員匆匆搬出幾十張圓凳,沿著過道見縫插針地擺開。
到了下午開場前,原本容納120人的書場已擠進近150人。過道被圓凳塞得只剩一條窄縫,后排觀眾緊貼著墻壁站立,連音響控制臺旁也擠著三四位戲迷。擺渡人書場演出負責人瞿花劍看著滿場人頭說:“滬劇隊曹老師早跟我說,今天肯定爆滿,但沒想到這么夸張?!?/p>
70歲的蔣阿姨是書場的“鐵桿粉絲”,每周都會從康橋趕來聽滬劇?!拔?點就到了,想占個好位置。”蔣阿姨笑著說,“這里的滬劇特別有味道,演員們都很專業(yè)?!?/p>
另一側,今年69歲的曹慧芳正在排演滬劇,她是周家渡滬劇隊的顧問。就在上個月,周家渡滬劇隊剛剛成立,她和其他29位隊員一起,正在為5月2日的專場演出做準備?!拔覀冞@個隊伍里,有好幾位都是比賽拿金獎的。”曹阿姨自豪地說,“雖然我們是街道的滬劇隊,但質量絕對不輸專業(yè)劇團。”


滬劇專場,觀眾座無虛席,甚至加了不少臨時座椅(牛益彤 攝)
不少人沖著“零距離”而來。在擺渡人書場,舞臺與觀眾席僅幾步之遙,演員能看清臺下每一張臉?!霸谶@里唱戲,觀眾咳嗽一聲我都得調整節(jié)奏。”滬劇隊的樂器老師笑道。這種親密感吸引了鐵桿戲迷,甚至有人從長興島跨越大半個上海趕來。一位戲迷阿姨說:“別處的劇場像廟堂,這里像自家院子。演員下臺喝口水,還能跟我聊兩句角色怎么演?!?/p>
當新的文化形式不斷浸潤人們的生活,成為許多人新的精神追求的同時,在擺渡人書場,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老書場”讓人驚嘆的生命力。
不過,評彈、滬劇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必然要面對“受眾群縮小”的現(xiàn)實困境。擺渡人書場早早意識到了這一點,希望通過改造打開一個新思路:與其糾結如何“拯救”老藝術,不如先打造讓人愿意停留的空間。
一個書場,變幻出多種玩法
擺渡人書場所在的周家渡街道,曾是黃浦江邊的重要交通樞紐,承載著無數(shù)人對江水與城市的記憶,書場的名字也由此生發(fā)。擺渡人,既指代這次每一個擁有老時光記憶的市民,又指代評彈這門“既能渡人又能渡心”的藝術形式。
2008年,擺渡人書場在世博會的契機下建成,成為評彈和滬劇愛好者的聚集地?!爸暗臄[渡人書場,形式為邀請各家評彈團進行為期15天的演出?!苯值牢幕行闹魅谓滚╂冀榻B。在過去,書場僅有一層低矮的舞臺,設施陳舊,二層空間因缺乏樓梯使用率極低。特別是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書場的設施也逐漸變得老舊、功能單一,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2024年,擺渡人書場迎來了一次徹底的改造。設計師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面積和外觀,卻通過巧妙的內部設計,擴展了兩個新教室,讓這個空間煥發(fā)新生。二層原本荒廢的空間被重新利用,通過一座“懸竹”樓梯與庭院相連,形成了一個既實用又美觀的公共藝術裝置?!懊穲@吐竹”的設計靈感,將江南“小橋流水”的意境融入現(xiàn)代社區(qū),讓居民在品茶觀景的同時,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詩意。


圖為改造前與改造后的擺渡人書場(受訪者供圖)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小而精、優(yōu)而美的空間”,焦雯婕說。改造后的擺渡人書場,不僅保留了評彈、滬劇等傳統(tǒng)曲藝的演出,還增加了文化培訓、藝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每周一至周五,書場都有不同的活動安排:滬劇、越劇、京劇、魔術、相聲……甚至還有非遺手作、親子手工、電影放映等,使用率極高。
“這里的小劇場特別適合互動感強的活動。”瞿花劍舉例說,前不久的一場魔術表演,演員邀請小朋友上臺學習簡單的魔術技巧,現(xiàn)場氣氛特別熱烈?!靶∨笥训幕顒臃错懱貏e好,每次報名都是秒搶光?!?/p>
城市更新響應真實的需求變化
書場的互動性不僅體現(xiàn)在活動內容上,更體現(xiàn)在空間設計上。二層的“懸竹”樓梯,不僅是連接上下樓的通道,更是一個開放的觀景平臺?!耙郧斑@里是評彈先生的住處,現(xiàn)在我們將其改造為一個新的空間”,記者看到,這里被布置成充滿國風的雅致空間,居民可以在這里喝茶聊天,欣賞梅園的景色。

二層空間改造后,將承接讀書會、插花等活動(受訪者供圖)
“我們希望這個空間不僅是看戲的地方,更是一個可以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停留、交流、感受文化的地方”,焦雯婕說。
“我們的活動安排是根據(jù)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的”,瞿花劍介紹,書場與上海市文化配送平臺合作,居民可以通過平臺“點單”,選擇自己喜歡的演出類型。滬劇和評彈是這里的“招牌”,但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孩子,書場還特別增加了互動性強的活動,比如魔術表演和非遺插花課程。

擺渡人書場不僅吸引評彈愛好者,也吸引著年輕人和小朋友(受訪者供圖)
此外,書場的改造還讓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耙郧按蠹液瓤Х榷际窃诩遗?,現(xiàn)在有了這個書場,大家更愿意走出來,和鄰居們一起享受生活?!宾幕▌φf。書場內設有水吧臺,提供茶、咖啡等多種飲品,價格親民。居民們可以在這里喝杯咖啡、聊聊天,享受一個悠閑的下午。
“城市更新的根本在于順應人的需求變化”,焦雯婕說。書場的改造,不僅滿足了老年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也通過創(chuàng)新的活動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和孩子。
未來,擺渡人書場還將繼續(xù)探索更多可能性。焦雯婕透露,他們正在計劃將二樓的空間打造成一個新的文化空間,能夠展示插花、剪紙等傳統(tǒng)技藝?!拔覀兿M@個書場不僅能留住人,最終還能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地。”
欄目主編:唐燁 文字編輯:茅冠雋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牛益彤 杜晨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