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摩天嶺長城的烽火臺為背景虛構創(chuàng)作。
嘉靖二十三年冬,摩天嶺長城突降暴雪。
戍卒王鐵槍在五更天巡查時,發(fā)現(xiàn)第三烽火臺的狼煙臺磚上結滿冰花,細看竟組成了清晰的馬蹄印痕——從垛口一路延伸至塞外方向。
更詭的是,烽燧內(nèi)儲備的柴薪全都變成了濕漉漉的枯柳枝,輕輕一碰就碎成青灰色粉末,帶著股陳年的羊膻味。
百戶長查驗后臉色驟變。這些柳枝的捆扎手法,分明是三十年前被韃靼人屠滅的前哨營特有的"三股辮"式。
而據(jù)軍冊記載,正德十六年臘月,正是這個烽火臺的守軍燒光了所有柴薪,在暴風雪中點燃柳枝示警,才讓左云縣免于陷落......
當夜王鐵槍奉命值守。子時剛過,他聽見烽火臺下傳來窸窣聲,探身望去,只見雪地上憑空出現(xiàn)一隊人影。
這些人著鴛鴦戰(zhàn)襖,卻戴著早已廢止的洪武年間紅纓盔,為首的旗手扛著面殘破的"明"字旗,旗角凝結著冰晶組成的詭異紋路——細看竟是幅動態(tài)的作戰(zhàn)地圖!
"是前哨營的陰兵!"同袍拽著王鐵槍縮回箭垛。

眾人屏息間,那隊人影已飄至烽火臺前。沒有攻城梯,這些"人"竟踩著垂直的城墻拾級而上,冰霜在他們腳下自動鋪成階梯。
最年長的 果然,陰兵們開始演示一種奇特的布防: 有人對著虛空拉弓,箭矢在離弦三尺處突然拐彎,釘入城墻的暗隙;有人用腰刀輕叩墻磚,整段長城便發(fā)出不同音高的回響,而音調(diào)沉悶處,正是被風雪侵蝕的薄弱點。 王鐵槍猛然想起軍中傳言——前哨營當年靠"聽墻術"預判過三次地動! 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陰兵突然集體轉向北方。 王鐵槍順著他們視線望去,凍霧中隱約現(xiàn)出無數(shù)飄動的藍火,正排成韃靼騎兵沖鋒的楔形陣。 此刻烽火臺的蓄柴池突然自燃,火焰卻是詭異的青白色,照得城墻上的冰凌全部轉向敵襲方向,如萬千箭鏃指路。 天亮后,戍卒們在陰兵站立處發(fā)現(xiàn)三十九個冰雕的小人偶,個個保持著戰(zhàn)斗姿態(tài)。 百戶長派人快馬呈報,兵備道派來的師爺卻對著人偶駭然倒退——這些人偶的五官,與正德年間陣亡將士的名冊畫像分毫不差! 更奇的是,所有人偶的胸腔位置都嵌著粒黍米,按《武備志》記載,這正是古代"撒豆成兵"術的媒介...... 三日后,韃靼騎兵果然出現(xiàn)在摩天嶺北麓。 然而每當他們逼近,長城上的冰凌就會無風自動,折射陽光形成刺目眩光;夜間則浮起幽藍冷焰,照得三十里外纖毫畢現(xiàn)。 敵軍最終不戰(zhàn)而退,退兵那夜,戍卒們聽見烽火臺傳來整齊的收刀入鞘聲,而蓄柴池里的灰燼,不知何時拼成了"忠烈祠"三個大字。 如今那三十九尊冰偶,被供奉在左云縣忠烈祠的暗閣中。 每逢大雪封山,偶人會滲出細密水珠,在供案上勾勒出新的邊防線報。去年有個考古學家想取樣研究,剛觸到冰偶就突發(fā)耳鳴,恍惚中聽見金鐵交鳴,還有人在耳邊疾呼: "東北角樓!敵騎五百!"——而當日衛(wèi)星云圖顯示,蒙古國境內(nèi)確有騎兵集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