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李亨曾將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詞和裴旻的劍舞御封為“大唐三絕”,張旭的草書和懷素都被后人稱之為“草圣”。
但二人的草書風格卻并非一致的相同,張旭的草書線條狂肆筆法出乎意料,而且他還是狂草的首創(chuàng)者,喜歡灑后揮毫,筆法狂肆而瀟灑。

張旭是出生于書法世家的奇才,陸柬之是他的外祖父,舅公虞世南皆是書法大家,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讓他得以早早地親近魏晉筆法。而他的老師陸彥遠在當時也是一位草書大家,雖史料無過多記載。
他聆聽鼓吹之聲,激昂的節(jié)奏、悠揚的韻律,幻化成筆下線條的起伏跌宕、疏密相間;他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那剛勁有力又婀娜多姿的劍影,恰似書法中靈動多變、充滿力量的筆畫。
就這樣,自然萬物、生活百態(tài)都成了他書法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讓他的作品達到了 “天人合一” 的至高境界。

而在他的草書神作《李青蓮序》中便可一探究竟,此作是張旭在大醉之后的一次即興創(chuàng)作,全篇共計約500字,長約5.43米寬度僅29厘米,屬于長幅卷軸,此作是為摯友李白即興揮毫的作品,此時的他,筆隨心走,心手合一,任由內心的情感在筆尖流淌。

張旭以中鋒為主,運筆酣暢淋漓,似山間清泉,自由流淌,毫無滯礙。他不刻意強調提按,卻在筆畫的粗細變化間,將使轉與速度的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那筆速,時而如疾風驟雨,瞬間掠過紙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時而如潺潺溪流,緩緩流淌,盡顯細膩與溫柔。每個字都像是被賦予了生命,靈動而富有活力,它們在紙上跳躍、舞蹈,訴說著張旭創(chuàng)作時的豪情壯志。

張旭大膽地打破了傳統(tǒng)書法的平穩(wěn)格局,讓每一個字都像是站在懸崖邊緣的舞者,在驚險中尋求平衡。有的字大如斗,氣勢磅礴,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著它的豪邁;有的字小如豆,精致細膩,卻又蘊含著無盡的韻味。

其中內容是以李白與友人的交往為線索,描繪了他們對仙道的向往和對人生的感慨。先不說草法驚人,其中文辭也是優(yōu)美流暢,文中的胡公,能 “身揭日月”,對仙道的追求執(zhí)著而堅定,他的形象仿佛是從神話中走來,充滿了神秘色彩。
文末的 “悲清秋賦”,更是情景交融,“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的秋景圖,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云霧繚繞的九疑山上,俯瞰著潺潺流淌的清川。

在他之前的書法圈中,人們多追求以“尚法”的嚴謹秩序,例如歐陽詢、柳公權等人的楷書就可知道,而他卻打破常規(guī)將道家的自然哲學注入到其中,開創(chuàng)了“尚意”新風氣,這一舉動更是影響了后來的宋朝幾百年。




















顏真卿曾親受張旭教導,把張旭的書法精髓學了個透,將這一脈的書法技藝傳承了下來,在他的草書中都能窺探到一二。還有懷素也是學的張旭,但不一樣的是他的草書還是保留了許多唐人的嚴謹之風。
*商品中呈現的形式與上文不一致,上圖中是通過電腦重新編輯的存在小程序失真,商品中為1:1高彩清晰度更高,詳細點擊進入查看,還有釋文位置不同*
數不清的書法家都把張旭的作品當成寶貝,不停地臨摹學習,想從里面學到厲害的技巧,吸收點精華。但張旭的書法境界實在太高了,這些后世的書法家就算費了好大勁,也很難達到他那樣的高度。
您認為呢?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