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中,陜西省《臨渭草編:巧手編出新生活》和《武功刺繡:一針一線繡出新風采》兩個案例成功入選。此次評選由文化和旅游部聯(lián)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yè)農村部共同開展,全國共51個案例入選。
此次推薦遴選工作旨在總結推廣非遺工坊建設的成功經驗,通過典型案例示范引領,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非遺工坊建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發(fā)揮非遺工坊在推動非遺保護、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助力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陜西兩個案例的入選,既是對我省 臨渭草編 巧手編出新生活 臨渭草編 臨渭區(qū)巧娘草編非遺工坊通過“工坊+合作社+農戶”模式,將非遺傳承與脫貧增收相結合,創(chuàng)新研發(fā)上百種草編產品,涵蓋工藝裝飾、家居用品和文創(chuàng)產品三大系列,并注冊“巧娘草編”品牌,借助電商拓寬銷路。工坊開展150余期培訓,帶動600多戶就業(yè),人均年收入1.3萬元,輻射超萬人增收,產品暢銷全國。同時,通過訂單傾斜脫貧戶、統(tǒng)一標準生產,以及舉辦“巧娘草編藝術節(jié)”、親子體驗、文化匯演等活動,既推動草編產業(yè)規(guī)?;l(fā)展,又促進鄉(xiāng)風文明建設,實現農民增收與農村振興的雙贏。 草編技術推廣培訓 武功刺繡 一針一線繡出新風采 武功刺繡非遺工坊 武功刺繡非遺工坊依托“公司+合作社+培訓學校+生產基地+農戶+電商”模式,由工坊帶頭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計清收徒授藝,培育刺繡中級技能人才16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累計培訓上萬人次,帶動5000多名婦女就業(yè)(含殘疾人119人、脫貧戶267戶),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工坊創(chuàng)新設計唐裝漢服、刺繡旗袍、繡花鞋等產品,注冊商標“馨繡”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33項產品獲國家專利,并借助直播和國際展會推廣,使武功刺繡成為當地富有地域特色的勞務品牌和文化名片。 刺繡作品 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 來源:文化陜西 非遺產業(yè)研究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姜 瓊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