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非遺成為流動的記憶?牡丹江非遺“出圈”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如何讓非遺成為流動的記憶?牡丹江非遺“出圈”記

“這里能免費參觀嗎?”“當然能!參觀全免費,放心跟我進去看看!”

近日,記者剛踏入牡丹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館一樓,三名游客在門口徘徊,聽說免費參觀,他們興高采烈地跟上了記者的步伐。

提起非遺,總感覺和大眾存在著一定距離,人們習慣于“仰望”,但它是時光的印記,希望更多人走近、接納與傳承。非遺保護館的開設,為打破這一壁壘提供了可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非遺保護館陳列根雕作品

文化瑰寶的破次元嘗試

近日,牡丹江市東平安街11號,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的牡丹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館正式開業(yè),吸引了眾多市民打卡,體驗非遺技藝、觸摸傳統文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渤海靺鞨繡作品《東北八大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套色剪紙作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滿族旗袍陳設

二樓的“匠心技藝”館陳列了來自牡丹江地區(qū)極具代表性與深厚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及技藝。其中,包括選材考究的寧古塔泥塑、色彩絢麗的寧古塔彩燈、手法精妙的“姚氏糖畫技藝”、地域民族特色顯著的關東剪紙、詮釋東方服飾美學的滿族旗袍制作技藝,這些非遺項目在此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一幅璀璨的文化圖景,成為研究地域歷史文化與民間藝術發(fā)展脈絡的重要實證。刺繡、結繩展廳,展示了渤海靺鞨繡、寧古塔滿繡、滿族針黹繡、纖維藝術、萬家結繩,不少市民在現場人員指導下,制作屬于自己的小作品。在雕品展廳,散發(fā)著濃郁的木頭香氣,刻字、木版年畫、炭精畫、角雕、烙畫、木雕、古建筑滿族彩繪,在這里一一呈現。

牡丹江山川秀美,坐擁張廣才嶺、老爺嶺、太平嶺三大山脈,牡丹江、穆棱河、綏芬河三大水系穿流而過,森林密布,生態(tài)優(yōu)良。這里孕育了跨越七千年的文明脈絡——從肅慎、靺鞨到女真,滿族文化生生不息;渤海古國遺址、寧古塔戍邊史詩,見證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作為非遺沃土,牡丹江現有國家級非遺3項、省級94項、市級240項,滿族刺繡、寧古塔滿繡、朝鮮族花甲禮入選國家級名錄。76位傳承人、10個非遺基地,守護著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俗等十大類文化瑰寶。”據牡丹江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牡丹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館由牡丹江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牡丹江海東青文化傳播發(fā)展有限公司承辦,集保護、傳承、傳播于一體,通過活態(tài)展演、手作工坊、實景體驗等多元形式,帶領市民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目前進館非遺項目有國家級3項、省級46項、市級18項。

動態(tài)傳承 老手藝迎新發(fā)展

“老師,靺鞨繡和其它刺繡有哪些區(qū)別呢?”在二樓的一角,來自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學生正化身“小記者”,與邀請到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渤海靺鞨繡省級第四代傳承人蔣麗娜老師進行大師課堂的“采訪”環(huán)節(jié)?!安澈l呿H繡采用咱們東北柞蠶絲線進行繡制,它的絲線更易染色,色彩艷麗。加之渤海靺鞨繡的獨特針法,繡出來的作品被稱為‘繡中油畫’?!笔Y麗娜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蔣麗娜為學生們講解針法要領

據介紹,渤海靺鞨繡在國家級傳承人孫艷玲的帶領下,積極吸引綏芬河、東寧等地的女性加入“繡娘”行業(yè),已經成功帶動500多位繡娘實現增收。“堅守非遺需要熱愛、更需要經濟基礎,我們通過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qū),讓更多人掌握一門賺錢技藝,讓更多人了解、接受渤海靺鞨繡?!笔Y麗娜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習制作非遺彩燈

來到三樓“地域民俗”廳,這里分布著春節(jié)展廳、薩滿家祭、雙峰大雪節(jié)、朝鮮族花甲禮、朝鮮族流頭節(jié)等內容。館內陳設絕大多數都是非遺實物。以非遺保護館為平臺,將學生“請進來”參與研學課堂與非遺大師傳習活動,讓歷史在手作中蘇醒,讓技藝在對話中延續(xù)。

“這是版畫,將圖案雕刻在木板上,涂上油墨再印在紙張上……”“這個糖畫真好看,天鵝的翅膀畫得惟妙惟肖。”“爸爸把著你的手,咱們一起完成雕刻……”來自牡丹江市教育第五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和家長一同參觀,他們一起動手雕刻小哪吒,“帶孩子一起體驗,感覺非遺不那么遙遠了。這活動非常有意義!”一位家長說。

“幼兒園和非遺保護館為孩子們搭建了零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平臺。同時,我們也通過節(jié)日活動、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剪紙、泥塑、紙工中觸摸歷史。非遺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續(xù)?!苯逃谖逵變簣@保教主任韓旭說。

記者看到,今年已經74歲的寧古塔非遺彩燈的傳承人馬積瑞正在指導學員制作彩燈。他每周都要從寧安往返兩次,到非遺保護館進行教學。正是傳與授的雙向奔赴,才共同守護了這份跨越時空的文明饋贈。

愿以非遺為鑰 叩響文旅融合發(fā)展之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講解員上線

在非遺保護館里,非遺展品共同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參觀者深入領略、感受并親身體驗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

在“雪花主題館”,能夠領略到雪鄉(xiāng)風情,了解雪城與雪花的奧秘,體驗獨屬于牡丹江的冬日浪漫;在“春節(jié)文化”展廳,可以探索東北春節(jié)習俗的豐富內涵,體會傳承千古的團圓喜樂氛圍 ;牡丹江禮物展廳,擺放著豐富多樣的牡丹江地域特色產品、非遺食品、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身著漢服參觀的游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館的開館是牡丹江市探索以政企合作模式保護和弘揚城市文化根脈的有益嘗試,是推動地域文化產品化轉化、市場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舉措,必將讓牡丹江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牡丹江市文體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鄂艷娟表示:“保護館通過多元文化呈現,讓參觀者能在一個空間內領略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色,感受牡丹江的文化底蘊,以此吸引各地游客,帶動旅游業(yè)發(fā)展,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接下來,牡丹江市將以保護館為依托,面向公眾尤其是學生,通過展覽、講座、體驗活動等形式普及非遺?!?/p>

在采訪結束前,一群非遺小講解員走入館內,孩子們戴上講解器,指尖撫過展柜,從剪紙紋樣到彩燈泥塑,從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自信開麥。他們不僅是聽眾,更成了非遺的“翻譯官”——用童聲解碼千年技藝,讓歷史聽懂新時代的語言。

“今日他們點亮非遺星火,明日文化長河因你奔流?!闭绾|青文化傳播發(fā)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偉波說的那樣,希望非遺能成為叩開文旅融合發(fā)展大門的鑰匙,讓非遺成為一代人流動的記憶。

記者 張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