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的文化遺產(chǎn)音樂會為背景虛構(gòu)創(chuàng)作。
洪武元年驚蟄之夜,永定河畔的固安縣籠罩在一片薄霧里。
屈家營村的百年戲臺斑駁褪色,廊柱上盤繞的紫藤藤蔓突然無風而動,發(fā)出簌簌輕響。
村東頭的劉木匠推開木門,看見院中晾曬的桐木琴板泛著詭異的青光,仿佛被月光浸透了數(shù)百年光陰。
他伸手觸碰時,掌心憑空掠過一陣悠揚的樂聲,竟是他幼年時在村口戲臺聽過卻已失傳數(shù)十年的《黃鐘大呂》。
戲臺上的幕布布滿蛛網(wǎng),幾只歸巢的夜鶯停在腐朽的梁檐,突然齊聲啼鳴《清平樂》的尾調(diào)。
劉木匠正欲拂去琴板塵埃,卻見一穿月白長衫的年輕樂師出現(xiàn)在廊下。那人面容清瘦,手中折扇輕搖,扇面分明繡著朱元璋賜給樂戶的云雷紋樣。
"老丈可見過《鈞天妙樂》的殘譜?" 崇禎年間那場大火,毀了三分樂章,卻在河底沉淀出完整的地宮五音圖譜。" 劉木匠正要答話,西村老廟的青銅鐘聲突然撞破霧氣,七聲沉悶。樂師的黃鐘大呂》完整的泛音軌跡。 他抬步走向戲臺,袍袖拂過門檻,驚起滿地銅錢殘幣,那是七十年前燕王朱棣征調(diào)樂戶北征時散落的賞銀。 戲臺上的《大武》殘磚突然震動,露出嵌于青磚中的玉磬碎片,上面朱砂題寫的"永樂九年"四個字,與劉木匠祖?zhèn)鞯臉纷V扉頁字跡若合符節(jié)。 四更天寒,樂師引著劉木匠穿過河堤柳林。楊柳枝條滴落的水珠落在瓦罐中,竟串成串串天冬草紋曲譜。 樂師指著倒映著星斗的水洼說:"《黃鐘大呂》的精魂并未消散,你看這潭秋水,分明是永樂水軍凱旋時的千帆殘影。" 柳枝拂過水面,《破陣樂》的鏗鏘之響驟然炸裂,驚得河中白條魚躍出水面,鱗片在月光下拼出"洪武元年"四字。 柳林深處,一座半塌的琉璃瓦舍若隱若現(xiàn)。劉木匠認得此處曾是前元降將張玉的別業(yè),現(xiàn)為村中養(yǎng)蠶之所。 樂師在桑園石井邊駐足,取下腰間玉笛,吹出一段嗚咽的旋律。井中水波頓時泛起漣漪,倒映的星月扭曲成"元"字殘影。 老樂師嘆道:"前元降樂戶中,有位精通龜茲蘇幕遮的胡姬,她把安西四鎮(zhèn)的曲調(diào)都刻進了瓦當里。" 忽有夜風卷著桑葉擊打油燈,井口青苔剝落處,顯現(xiàn)出用金粉勾勒的《霓裳羽衣曲》曲譜殘卷。 劉木匠觸摸間,指間的血珠竟化作螢火蟲,引領他們穿過荒草叢生的藥王廟后院。廟墻上殘留的元代壁畫中,樂伎們正在演奏失傳的《南呂羽舞》,壁畫邊緣金粉剝落的痕跡,形成《黃鐘大呂》的減字譜。 天將破曉,樂師的折扇再次浮現(xiàn),扇面展開發(fā)黃的曲譜,正是劉木匠尋覓多年的《鈞天妙樂》散佚章。 他指著東南方向:"張玉將軍府的地下金井,藏著朱元璋滅前元時繳獲的最后一套編鐘。"話音未落,晨光穿透林梢,照見劉木匠腰間懸掛的父親遺物—— 南唐周娥皇的《霓裳譜箋》,箋上朱砂批注的"洪武元年·永定河底",與樂師折扇上的水漬圖案完美重合。 劉木匠再赴藥王廟后院時,藥鋪老板正搗碎最后一味"地不容"藥材。 碎藥粉末飄落在《霓裳譜箋》上,顯出元季樂戶避禍時留下的密語:"永樂南遷,樂魂沉江,編磬沉沙六十載,唯待青松落子時重見天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