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說不在家吃早點了。愛人說,又去吃你的熱面唄。我說當然。

熱面,在東北是相對冷面而言的另一種做法。我在東北當兵十幾年,熱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吃夠。轉業(yè)到地方以后,也吃過幾家熱面,不是味道差了一些,就是分量太少。直到愛人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告訴我,在一個小區(qū)里發(fā)現(xiàn)一家熱面。那面香一下就把我?guī)Щ厣碓跂|北的歲月,這一吃又是二十多年。

面店店主老李,河南信陽人。他和妻子開的面店,最早只是個面攤。幾把遮陽傘,幾張可以收放折疊的桌子,只要不刮風下雨,幾張桌都是人滿為患。客人結賬時,自己把零錢扔在紙盒里,找零也是“自助”。給人感覺這兩口子做買賣就是心大。后來,面攤搬進了屋子,開成了面店,營業(yè)執(zhí)照、夫妻二人的健康證等,都大大方方上了墻。

以前,老李的熱面冷面種類單一。冷面只限于配料簡單的甜口,熱面也只有一種湯頭。老李說因為地方狹小,沒辦法做很多種類,只能靠量大實惠取勝。自打搬進店鋪,空間大了,可以放置更多的食材,老李特意花了半個月時間,到吉林延邊學習更多冷面熱面的制作方法。這一去,讓老李開了眼界,原來這面還有那么多湯底和口味!老李頓覺以前做的面都太簡單,對不起客人,愣是將這些種類和做法分毫不差地從延邊帶了回來。

客人們發(fā)現(xiàn),老李的面不管是熱面還是冷面,味道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品相也讓人很有食欲。熱面碗里的辣白菜堆得像一座小山,冷面碗里有蘋果片圍繞切開的熟雞蛋。做得一手好面食的妻子,還為客人增添了四種餡料的包子。那包子褶捏得花兒似的,均勻細致。

和老李熟悉了,他給我講起面的制作技藝,說這手藝看似簡單,要做到色香味俱佳也要費番功夫。底湯的熬制、煮面的火候、調料的選擇、食材的配比、色彩的搭配、裝碗的造型等,都有很多技巧。季節(jié)不同,熱面和冷面的食材選取也不同。前期制作的功夫都在熬骨湯。大火、中火、小火的時間比例要拿捏,八角、桂皮、蝦米、蔥姜蒜等調料一樣都不能少。最后的湯汁還要用細布過濾,不能有沉渣和肉末在里面,這樣才能保證面湯的清澈。做冷面,還要把湯汁冷藏一宿。

原來干好哪一行都有很多學問。

我當了老李多年的食客,也知道了老李的一些故事。當年夫妻二人出來打工,辛苦一年收入也僅夠維持溫飽,孩子的學費還沒著落。夫妻倆就商量做個小買賣,發(fā)現(xiàn)做冷面熱面比較方便,成本也不高,靠著量足,就把生意做起來了。實在人做實在事兒,一開始全憑量大吸引客人,后來味道再精進,客人們來得更勤了。如今熟客一進門,夫妻倆就知道客人吃什么口味的面,要什么餡的包子,直接上桌。吃完后,客人微信支付走人,整個過程都不用問一句話。

很多人說,做經(jīng)營很難。在老李看來,只要勤奮肯干、實實在在,不在“缺斤短兩”上做文章,味道又不差,自然會有不錯的回報。這些年來,夫妻倆憑著自己的勤勞,專注一碗面,也用一碗面培養(yǎng)出兩個大學生,供養(yǎng)兩位老人,在城里和河南老家都買了房子。我稱贊老李兩口子能干,攢下了這么多錢。老李說,他非常感謝這個社會,感謝這座城市,是社會認可他們的勤勞,是這個城市的回頭客讓他生意興隆。

我的熱面上來了。海碗里堆起的面如海上群山起伏。紅紅的辣白菜、綠綠的香菜末,煞是誘人。輕挑一筷,面條入口,細膩而富有彈性的面條在齒間跳躍,那醇厚的口感與鮮美的味道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舞蹈……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文章來源 | 《人民日報》2024年06月03日第20版

原標題 | 《一碗面的學問(遇見)》

作者 | 譚國倫

主播 | 王心悅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朱浩銓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