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天子亦然。但即便是天子,也難以一生諸事順遂。更有不幸者,譬如大明亡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不僅活著不順,連結(jié)局都令人扼腕。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不到四十八個小時,這位帝王還深陷在無邊無際的泥沼之中。

逼近的大順軍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李自成的大順軍走到了北京西直門。當時的西直門是明代內(nèi)城的九門之一,不僅在規(guī)模上僅次于正陽門,在用途上也是皇宮的一處咽喉。它是玉泉山的水進入皇宮的通道。是故大順軍往前進一步,崇禎皇帝的喪鐘就會響一次。

而在李自成真正叩開宮門前,大順政權(quán)已與崇禎帝交涉許久。前一年,即崇禎十六年(1643),剛攻下北京防線榆林的李自成就開始大肆招攬大明重臣,勸說大明放棄抵抗。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又派出此前已投降的太監(jiān)杜勛入宮與崇禎帝談判,并明確給出了保崇禎之命,甚至大明政權(quán)的條件:"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愿為朝廷內(nèi)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談判當然沒有成功。只是深感前路無望的明臣越來越多地選擇了投靠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清晨,以兵部尚書張縉彥為首的親李派主動打開正陽門,北京正式被李自成拿下。而在城門自內(nèi)打開時,崇禎皇帝正在隨從王承恩的陪伴下立在煤山山頭。

不存在的后路

崇禎就這么看著朝臣叛變?就這么選擇一死了之?他其實也曾自救,只是他的自救手段著實是在自殺。

自繼位以來,為了增強兵力控制亂局,崇禎曾多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加收賦稅。在崇禎十二年(1639)春又一次加稅后,全國納稅總額比他剛繼位時增長了整整一倍。雖說崇禎加稅也是無奈,但百姓也著實負擔不了如此壓迫。因而軍隊建設(shè)效果一般,但各地起義越來越多倒是顯而易見。李自成,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被崇禎逼出來的起義者。

此外,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時,吳三桂雖還是明臣,卻已與李自成有過關(guān)乎合作的接觸。即便吳三桂最終選擇投降大清,但在崇禎死前,北京城內(nèi)想要抗擊李自成的眾人還是清楚吳三桂是指望不上的。至于其他藩王或兵將,要么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要么是比吳三桂還靠不住。是故在雙方合作無望而李自成兵力又遠勝于守城兵力的情況下,崇禎皇帝毫無退路。

明思宗自負的自縊

那是什么讓崇禎帝選擇在

孤獨自縊,這個結(jié)局是令人扼腕的。但崇禎自身的過錯,也同樣讓人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