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作為第一個依靠農(nóng)民起義上臺的皇帝,他能夠稱帝建立延綿四百年的大漢王朝,離不開一群功臣的輔助。民間長久以來都對劉邦稱帝后殺害韓信和彭越頗有微詞,認為劉邦的做法是典型的兔死狗烹濫殺功臣的行為。那么真實歷史上的劉邦真的是濫殺功臣嗎?

劉邦的老部下,基本都得到了善待

早在秦朝覆滅之時,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后,就開始對跟隨自己的將士封爵賜地。在楚漢戰(zhàn)爭的過程中,劉邦就在秦朝的軍功爵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自己的爵制。

在之后不斷地戰(zhàn)爭當中,許多為劉邦出生入死的部下因各種的功績獲得了封爵。尤其是那些從沛縣就開始跟著劉邦的那群老部下,大部分都受封了漢爵當中的最高等級的列侯。甚至連與自己有仇的雍齒,也被劉邦封為列侯,可見劉邦對于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弟兄都做到了論功行賞的程度。

這些列侯在受封之后,除了無后的以外,劉邦冊封的大部分的功臣侯爵都能傳到兩代以上。有些侯爵雖然后來因為種種原因爵位被除。但這些曾經(jīng)受封爵位的家族都逐步發(fā)展成了豪強,甚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某些功臣的后代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可見跟著劉邦的這些功臣,基本都受到了劉邦的厚待,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劉邦濫殺功臣的說法。

韓信和彭越并不算功臣

在劉邦平定項羽的過程當中,韓信和彭越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韓信,帶著劉邦打出四川,并一路東進,最后在垓下圍攻項羽之時,若不是韓信和彭越及時出兵參與圍攻,恐怕劉邦在垓下能否戰(zhàn)勝項羽,還是個未知數(shù)。

因為韓信的的種種戰(zhàn)績,使得民間認為,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大漢王朝,所以韓信是劉邦手下的第一功臣,劉邦應(yīng)該給予韓信最高的待遇。

可是在劉邦的眼中,在擊敗項羽之后的韓信,并不是功臣。除了韓信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以及遠在南方的長沙王吳芮,這些都不是功臣,而是自己的合伙人。

除了比較特殊的韓信,其余的幾人都是在劉邦消滅三秦,東出中原之后,帶著自己的勢力加入劉邦為首的反楚聯(lián)盟,他們和劉邦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guān)系,而是合作者的關(guān)系。

平定齊地后,韓信就已經(jīng)有了脫離劉邦陣營的自立之心。所以就有了韓信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的事情。在受封齊王之后,韓信此時和劉邦的地位在法理上是平等的,都屬于王爵。而淮南王英布早在劉邦東出函谷關(guān)之前,就已經(jīng)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王。彭越則在垓下決戰(zhàn)前后,獲得了劉邦封其為王的承諾。

所以我們可以說,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人實際上是與劉邦地位相近的合作者,而不是君臣。因此楚漢之爭實際上是劉邦集團聯(lián)合其他的一些不滿項羽的勢力組成的聯(lián)盟對項羽集團的戰(zhàn)爭。

而在戰(zhàn)勝項羽之后,劉邦和這些王一樣都是平等的關(guān)系,只不過劉邦占據(jù)了過去秦國的地盤,是實力最強的一個諸侯王。

無論是誰上臺,都必須處理韓信和彭越

項羽被滅后,劉邦因為是眾多王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加上劉邦在殲滅項羽過程中發(fā)揮的領(lǐng)導帶頭作用。在項羽被滅后,其他的王決定在定陶擁立劉邦即皇帝位,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初登帝位的劉邦雖然是皇帝,但他和之前的秦始皇,以及之后的漢武帝都有明顯的差別。劉邦雖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皇帝,但實際上其能直接控制的地區(qū)僅略大于戰(zhàn)國后期的秦國。在當時的異姓諸侯王眼中,劉邦這個皇帝更接近于被自己消滅的項羽或者春秋時期的霸主,是一個負責維持天下諸個王國秩序的人,自己和劉邦這個皇帝之間不是君臣關(guān)系。

作為親歷了從戰(zhàn)國亂世到楚漢之爭的人,劉邦非常清楚這些異姓諸侯王對自己的威脅。這些諸侯王各個都比自己能征善戰(zhàn),而且在自己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內(nèi)不采用漢朝的法律制度。因此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對于漢朝中央來說存在著無比巨大的威脅。所以無論是誰坐在劉邦的這個位置,都會對韓信、彭越和英布之類的諸侯王下手。

所以劉邦大肆屠殺功臣的說法,并不符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韓信、彭越等不算功臣,他們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而參與到劉邦的事業(yè)當中。

項羽死后,他們與劉邦之間實際上就已經(jīng)喪失了共同目標。而且劉邦想要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將天下打造成他劉家的天下,而韓信和彭越等人想做的是春秋時期的一方諸侯。此時劉邦與韓信等人實際上就已經(jīng)從過去的合作者變成對立者。無論是誰坐在當時劉邦的位置,都會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下手。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
【東漢】班固:《漢書》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
邱鳴皋:《為韓信辯誣——兼談劉邦誅除異姓王與加強中央集權(quán)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