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撈越,位于加里曼丹島,如今是馬來西亞面積最大的州,北臨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2004年,馬來西亞華語規(guī)范理事會將其中文譯名更改為“砂拉越”。

19世紀40年代初,沙撈越地區(qū)歸當時的文萊王國管轄,當?shù)厝嗣癫粷M文萊蘇丹的剝削和壓迫,發(fā)動了叛亂,要求脫離文萊自立。沙撈越總督穆達·哈希姆鎮(zhèn)壓叛亂失利,被迫求助于英國人詹姆斯·布魯克。

詹姆斯·布魯克是1838年率炮艦“?;庶h號”來到沙撈越的,他以沙撈越總督的職位為條件,指揮手下鎮(zhèn)壓了沙撈越人民的反叛斗爭。

1841年,詹姆斯·布魯克成為沙撈越總督。1842年,沙撈越脫離文萊,成為獨立的“沙撈越王國”,并得到了美、英等國的承認。

1858年到1859年,沙撈越政府財政部發(fā)行了該國第一套紙幣,共有5、10、20、25、50分5種面值。

沙撈越5分紙幣

這批紙幣印制比較粗陋,存世量極少,難得一見。

1862年到1863年間,沙撈越政府發(fā)行了10分和1元兩種面值的紙幣,1元=100分。

沙撈越1862年10分紙幣

沙撈越1862年1元紙幣

如圖可見,這兩枚紙幣上都有明顯的中文,分別是“大銀壹角”和“大銀壹元”,足可見歷史上華人與馬來西亞是緊密相關的。

1868年,詹姆斯·布魯克去世。由于他并沒有合法的婚生子女,在他去世后,他的外甥查爾斯·約翰遜改隨舅舅的姓氏,繼承了沙撈越王國的王位。

1880年,沙撈越政府開始陸續(xù)發(fā)行新的紙幣,共有1、5、10、25、50元5種面值。

1880年沙撈越10元紙幣

這套紙幣上開始出現(xiàn)沙撈越第二任國王查爾斯·約翰遜·布魯克的肖像。

1888年,沙撈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17年,沙撈越的第三位國王查爾斯·維納·布魯克即位。

1919年,沙撈越政府財政部發(fā)行了10分和25分兩種小面值的紙幣。

1919年沙撈越10分紙幣

1918年到1921年間,沙撈越政府陸續(xù)發(fā)行了新版紙幣,共有1、5、10、25、50元5種面值。

1919年沙撈越1元紙幣

第三任國王查爾斯·維納·布魯克的肖像開始在這套紙幣上出現(xiàn)。

1929年,沙撈越政府發(fā)行了新版紙幣,共有1、5、10、25、50、100元6種面值。

1929年沙撈越50元紙幣

1935年到1938年間,沙撈越政府更新了1、5、10元三種面值的版本,并于1940年再度更新了1元和10元兩種面值的票面。1935年往后發(fā)行的這些紙幣,票面總體上只是在1929年版本上做了局部微調(diào)。

1940年緊急分批發(fā)行了10分面值的紙幣。

1940年緊急發(fā)行的10分紙幣

1941年12月,日本占領了沙撈越,開始了持續(xù)三年零八個月的統(tǒng)治。

1945年8月,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撤離,沙撈越重歸布魯克之手。1946年,沙撈越國王查爾斯·維納·布魯克宣布放棄布魯克王朝名號,將沙撈越主權轉(zhuǎn)交英國,同年12月8日,英國總督開始了對沙撈越的統(tǒng)治。

1963年,沙撈越獲得“自治”,加入馬來西亞聯(lián)邦。

以上就是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的沙撈越王國紙幣的相關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