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季,不由得想到古代的科舉,想到讀書人在科舉考試的最高榮譽——狀元。

唐朝,舉人進京趕考時,都要到禮部投狀(文書),因此稱居首的為狀頭。狀頭一詞不太文雅,“元”有第一、為首的意思,所以就有了狀元的稱呼。

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三次考試都名列榜首,則稱為“連中三元”。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3個狀元連中三元,平均100年出一個。

從唐朝到清末,大約開科709次(包括遼、金、太平天國等),至少也該有709個狀元,然而歷史文獻中有名有姓的狀元不到600名,有籍可考的僅448人。

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朝,狀元分布較多的都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北方各省,其中河北最多(18人),河南次之(12人),陜西第三(9人),三省狀元數(shù)量占了唐代有籍可查狀元的大半。

“ 倉廩 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經(jīng)濟中心的南移,是 狀 元分布逐漸南移的重要原因。

這空間上的轉(zhuǎn)移,在時間上是有界限的。從宋代開始,狀元多出自南方。靖康之難后,宋室南遷,“北宋

統(tǒng)一王朝的毀滅是中國文化中心南遷的真正分野?!?/p>

自此,北方和南方不是狀元孰多孰少的事了,而是南方在文化諸多領(lǐng)域完全碾壓北方。明代89名狀元中,南方籍的78名,占87.6%。清代99名狀元中,南方籍的88名,占88.9%。

清朝開國的第一個狀元(順治三年1646年)傅以漸是山東聊城人,此后一百多年,北方竟沒出一個狀元。1761年,乾隆皇帝把排名第三的陜西籍王杰擢為狀元,應(yīng)該是照顧成分居多,這也是有清一代西北諸省出的唯一的狀元。

講到這很多人大致能猜出哪個省出的狀元最多了。

沒錯,江蘇。

江蘇以76名狀元獨占鰲頭,浙江以64人緊隨其后。

如果說什么地方稱得上“狀元之鄉(xiāng)”,那非江蘇的蘇州莫屬。按照蘇州市現(xiàn)在的行政轄區(qū)包括吳縣、常熟、昆山、太倉等縣市來統(tǒng)計,總共有45名狀元,占有籍可考的狀元總數(shù)的10.04%。

福州出過21個狀元,江西的吉安出過17個狀元,這兩個地方稱“狀元之鄉(xiāng)”也說得過去。

最讓人稱道的是蘇州昆山市,一個縣級市竟出了7名狀元。江南水鄉(xiāng),地杰人靈。人家不僅最會搞錢,也最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