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太極拳中講的“輕、重、浮、沉”,是練好 “沉”是指力的作用點在身體的下部。無論在練拳架或與人推手時,如果是用腳或腰腿之力,就會讓腹部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腹部一緊張,胸背部的肌肉就會處于相對松弛狀態(tài),這就是太極拳中所講的“沉勁于下”或“氣沉丹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受到對方力的攻擊時,由于自身力的作用點在腹部及腰腿,下盤比較穩(wěn)固而不易被推動。如果自己推別人時,由于已方的力來自腰腿,所以就能相對輕易地將對方推動而將其發(fā)出。因此我們可以說沉勁愈下功夫愈深,功力高深者可以將勁沉至腳底,將身體與大地合在一起。另外沉與輕是互為因果的,只有沉勁于下,才能使上身輕靈。同樣,只有上身的輕靈、才有可能做到沉勁于下。這就像大樹扎根在大地上,樹梢給風(fēng)吹的擺動,根節(jié)分毫不動。大家需要體會體會。 “輕”就是用力很小,甚至不用力,輕與松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意味著身體不能有絲毫緊張。具體來說是指在練習(xí)太極拳時,中盤和上盤包括腰以上的部位要放松,絲毫不著力,特別是兩條手臂,維持一個間架結(jié)構(gòu),讓其不掉落。汪永泉太極前輩們在他們的著作中講到,他們過去練拳架時,老師要求他們閉著眼做練拳式,當(dāng)手臂在往前推出時,老師會用一根手指在他們的手臂上輕輕一點,如果這條手臂不能隨著下點的勁掉下而仍維持在原處時,老師就認(rèn)為手臂沒有放松,沒有達(dá)到輕的要求。輕的最高境界是太極拳論中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輕只是太極拳的其中一個要素,想要克敵取勝,如果只是具備了輕的功夫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還要學(xué)會重的功夫,簡而言之,是與敵雙方的力在試探時,具備了發(fā)力的時機(jī)時,必須要有大于對方的力。這就是“重”,在太極拳中,主要是指肩背和手上用力,與人一搭手,通過聽力的輕功夫,得機(jī)得勢后再就發(fā)力的重功夫,把對方擊傷或發(fā)出去。這就要求自己有力量,沒有力量是發(fā)不出人的。另外要注意如果把自己的力量和力點暴露給對方,以致己方虛實全在對方掌握之中,自己就會處處被動被對方擊出。如果雙方均在手上用力,勢成頂牛,太極拳中講的“雙重則滯”,其中就包括了這種頂?,F(xiàn)象。因此我們說不講時機(jī)的重是錯誤的、是病,是大家力求避免的。
同樣在太極拳推手中,也要按照這一要求來做。當(dāng)與對方接觸時,肌肉放松毫不著力,會讓對方感覺到深不可測,聽不到力點在何處。而自身卻能敏銳地感覺到對方力量的大小及力點所在。這樣,對方的重心和虛實全在我掌握之中,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輕則靈,靈易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做到“人剛我柔、隨曲就伸”,“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而達(dá)到懂勁。
本文是明中個人的一些淺顯的認(rèn)識和理解,如果內(nèi)容有不妥的地方,請各位前輩、拳友批評指正。希望大家練好太極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極拳功法的要領(lǐng),身體越練越健康。
如何理解太極拳中講的輕、重、浮、沉?明中帶你解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