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親不僅在民間很普遍,皇家也有不少因隔代親立皇太孫的事例。
史上共有11個皇太孫,和父親是皇太子的皇太孫有兩個,一個是唐高宗太子李顯的兒子李重照,另一個是明成祖太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而李重照被武則天廢掉,后來又被武則天杖殺,和父親處在兩代繼承人位置上的皇太孫,只有朱瞻基最終登上了皇位。
建文帝朱允炆也是皇太孫,不過他是在當太子的父親朱標死后,才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
而且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是因為朱元璋太鐘愛朱標才隔代立儲給孫輩,這中間,朱元璋還差點易儲立朱棣為太子。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則是沾了兒子朱瞻基的光。
朱瞻基畫像
在朱棣想立朱高熾同母弟弟朱高煦為太子的時候,大臣解縉一句“好圣孫”,讓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立朱瞻基為皇太孫,好在隔一代后,把皇位傳給朱瞻基。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夢到朱元璋賜給他一個代表皇權的大圭,并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夢還沒有醒透,宮人來報朱瞻基降生,正應了夢中的“傳世之孫”。
有沒有這回事,朱棣說了算,相信這件事的人,就會不再腹誹他造反篡位了。
不過朱瞻基樣子長得像朱棣是事實,而且他小時候機靈活潑,長大后英姿勃發(fā)、健壯孔武,和他肥胖得走路都要跌倒的父親完全兩樣,倒和他爺爺朱棣,以及他那一脈死敵、他的叔叔朱高煦類似。
朱棣駕臨北京和親征北元,都喜歡帶著他。
朱瞻基和父親不同款,但他懂得維護父親。有次朱高熾和朱瞻基,以及漢王朱高煦等一起外出,肥胖的朱高熾,在兩個內侍攙扶下還摔了一跤。
走在后面的朱高煦嘲笑說:“前面人摔跤,對后面的人是警示”。
朱高熾呵呵一笑不當回事,走在更后面的朱瞻基當即懟回去:“后面的人,又在警示更后面的人。”
朱瞻基對父親的維護,除了血脈和利益共同體的本能,還有對父親深深的敬重。
朱棣看著胖得一動一喘,喜文不喜武的朱高熾就頭疼,朱元璋卻對這個胖孫孫很賞識,稱他有“君人之識”。
“靖難之役”建文帝發(fā)兵五十萬打北平,朱棣帶走精兵去內蒙裹挾寧王的軍隊,朱高熾守北平,手中僅剩一萬老弱殘兵。
他卻能沉著應對,以仁德的力量,把全城軍民凝聚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抵抗一月余,等到朱棣的精銳趕到,里應外合大敗建文帝的軍隊,為朱棣獲勝打下了基礎。
朱高熾畫像
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遂不服朱高熾當太子,經(jīng)常在朱棣面前構陷朱高熾。
朱高熾堅守本分不做回擊,他這樣做既是孝悌又是睿智。
從睿智方面來說,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本來就不是很情愿,而皇帝一般都會警惕太子,朱高熾要是和弟弟爭斗,稍一出錯就可能導致朱棣易儲。
他不爭朱高煦和朱高遂反倒張狂出錯,被朱棣一個個收拾,為他掃清了障礙。
朱高煦鄙薄朱高熾,構陷擁護朱高熾的大臣,朱高熾不吭聲。朱高煦認為他可欺,又發(fā)展到僭越禮儀,請求朱棣為他增加護衛(wèi)。
明朝時期,一衛(wèi)有5600人以上,朱棣答應給他,他以為朱棣有改立他為儲的意思,居然在人前以秦王李世民自居。
朱高煦只想到秦王李世民殺兄屠弟取代太子登上皇位,就不想想李世民還把父親李淵逼成了太上皇。他有秦王心,他父親朱棣還能讓他繼續(xù)囂張?
到朱棣要把朱高煦廢為庶人的時候,朱高熾還痛哭流涕為朱高煦求情,保住了朱高煦的王位。
朱高熾的這種行為,可以說善良得過分,也可以說最懂帝王心。
貶為庶人后也可以重新立為太子,起落榮辱都在朱棣一念之間。
朱高煦的心腹已被朱棣誅殺,他的三個護衛(wèi)也被朱棣削去兩個,又外放到小城樂安藩屬地,不再對太子構成威脅。
此時朱高熾不管沉默還是落井下石,都會讓朱棣覺得讓他占了大便宜。
他誠心為朱高煦求情,既顯示出長兄風范,又顯得最看重的并不是太子之位。有這樣的父親,朱瞻基當然會敬重,而且還會有樣學樣。
朱瞻基如同朱高熾和朱棣、朱高煦的結合體。
朱高熾當上皇帝不到十個月就病亡,朱瞻基繼位也像朱棣那樣親征過北元,僅以三千兵力大破蒙古兀良哈部,自己還披堅執(zhí)銳射殺了北元的三個前鋒,打得古兀良哈部跪地請降。
他的威猛,很有點二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氣勢。
朱瞻基懲治和他作對的人,又多少有些爺爺朱棣殘暴的風格。
朱高熾臨死時召朱瞻基從南京趕回北京繼位,路上朱高煦派人截殺他未遂。他剛繼位,朱高煦就謀反,他御駕親征后,朱高煦只有臣服投降。
朱高煦被朱瞻基囚禁在北京逍遙城四年,有次朱瞻基突發(fā)奇想去看他,他趁朱瞻基不注意,一腳把朱瞻基絆倒在地。
朱瞻基怒極,命人用三百斤的大銅缸罩住朱高煦,朱高煦力大,差點頂翻大缸。朱瞻基索性命人在大缸外架起柴火點燃,把親叔叔朱高煦活活烤死,又殺了朱高煦的九個兒子,和朱高煦的王妃。
朱高煦行刺、造反和絆倒朱瞻基,都可以構陷入史不知真假,朱瞻基滅親叔叔一脈,倒是千真萬確。
皇位爭斗環(huán)境下,滅掉敵手一脈很正常,不過朱瞻基殺他恩師和言官,就承襲了朱棣的殘暴。
明成祖朱棣畫像
史載朱瞻基自幼好讀書,其實他一生都很貪玩,屬于天賦高玩心重的類型。他逃學曠課被他自己欣賞的老師戴綸,向朱棣告狀,讓他受到朱棣訓斥,他從此懷恨在心。
登上皇位后,沒有任何理由就把戴綸亂棍打死,還連坐戴綸全族,連戴綸幼小的堂弟,也受到宮刑送到宮中做后備宦官。
另一個和戴綸一起勸朱瞻基好好讀書的老師林長懋,本來已經(jīng)外放做官,朱瞻基當皇帝后還不放過他,把他關了整整十年,直到朱瞻基死后才被釋放。
皇帝不需要罪名,看不順眼就泛殺大臣,在大明最突出。禮教至尊,君父一叫殺大臣如施家法,根本用不著律法。
當了皇帝,朱瞻基貪玩更不容人管,他喜歡打獵,有御史委婉勸諫他,不要讓宦官經(jīng)常出獵騷擾到百姓。
他居然說御史是不是收了野獸的好處,才幫野獸說話,然后就讓人把御史投入關著猛獸的籠子。御史沒有被咬死,他又下旨處死了御史。
要說朱瞻基完全是個暴君也不對,他還承襲了父親朱高熾仁德的一面。
以“三楊”為代表的重臣,大事上對他的勸諫,他基本都從善如流,君臣得以善始善終。
這些重臣個個“老奸巨猾”懂心理學,自己基本不出面阻止朱瞻基的玩心,只和他討論大事。
但估計被投入猛獸籠中的御史,背后會有這些重臣的教唆。
朱瞻基承襲其父仁德,顯示在他的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上。
朱棣五次親征北元,并沒有解決問題,所謂“天子守國門”,是他放棄大量朱元璋建立的北方衛(wèi)所,把北京變成了“國門”。
圖們江以南原來屬于明朝的領土,也因為他都被朝鮮占去。
朱瞻基十分注重武備,卻不好大喜功,國防政策確定為“御外侮”,不再反復征伐北元虛耗國力,還放棄被朱棣納入版圖的安南,重新讓安南成為藩屬國。
安南被納入版圖后,明朝年年出兵平叛,多次被叛軍打敗,二十年無休無止已經(jīng)陷入泥潭。
乾隆派兵進入哈薩克境內追剿準葛爾阿睦爾撒納,哈薩克兵敗主動要并入大清,乾隆拒絕只以藩國相待,是他好大喜功中一次正確決策。
哈薩克異域文化不可能真正歸化,還會向東滲透進主流文化的領土,到控制不住生變的時候,極有可能撕走中國西部一大塊領土。
安南和中土文化、人種同源,有歸化的可能,可朱棣把安南并入版圖,文治手段沒有跟上,打了二十年,打出血仇還鞏固了安南的民族認同,朱瞻基已經(jīng)失去文治的機會,留下交趾布政使司就是個消耗中國的黑洞。
朱瞻基讓安南回歸藩國的政策,是止損的明智仁德之舉。
皇家勞民傷財采辦寶石、珍珠和木材等,朱瞻基也承襲朱高熾的政策一律廢止,一個錦衣衛(wèi)頭領向他進言采辦,還被他投入了大牢。
省下的財力,朱瞻基就用來減稅賑災,在體恤民生方面,朱瞻基在大明皇帝中做得最好。
朱瞻基愛玩還文藝,酷愛繪畫如宋徽宗。要抽時間搞斗蟋蟀等娛樂還要繪畫,他就不可能事無巨細都自己管。
朱瞻基繪畫作品
于是他把朱棣時相當于秘書處的內閣,擴權為參與決策的機構,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君臣共治,
不過內閣分擔理政朱瞻基還嫌占他的時間,他又搞出個讓內閣把軍政事務“擬票”,由宦官組成的司禮監(jiān),代他確定要不要“批紅”通過,從此宦官開始干政。
他能控制住宦官,但以后昏聵惰政的皇帝一旦失察放縱,就會出現(xiàn)宦官專權,明朝的衰亡和他的創(chuàng)立的這種制度有很大關系。
朱高熾死前想遷都回南京,朱瞻基就是去南京為遷都打前站,被緊急召回北京繼位。
他登基后沒有遷都,也為明朝節(jié)省了一筆巨額開支??墒敲鞒绻w都,也許還可以延續(xù)很多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