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秾O子兵法·虛實篇》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虛實篇》
所謂致人:就是讓別人處于一種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的情境中,看上去有得選,實際上沒得選。
所謂致于人:就是看上去你可以選擇,但卻是這樣選也不好,那樣選也不好,其實就是沒得選。
這種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維,在人生的大格局中非常重要。生活未必會給你很多重新來過的機會,常常是一步被動則步步被動,尤其在頂級高手的競爭中,一個小小的受制于人的被動,會逐漸演化成致命的失敗。
因此,作為高手通常在兩難格局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把自己放在優(yōu)勢地位,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為什么要致人而不致于人?
先舉幾個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例子,讓大家更深刻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對我們?nèi)松膬r值。
例1:三國時期的袁紹曾有一個把漢獻帝納入囊中的機會,可惜他錯過了,因為他想不明白,我要一個沒什么權力的廢皇帝做什么?把皇帝接過來不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的財富、兵力和地盤,似乎撈不到任何實際的好處。
但曹操是個明白人,小皇帝雖然不帶著錢財也沒勢力沒地盤,卻可以拿他的虛名來號令天下,處處占得先機。
曹操掌控著漢獻帝,給袁紹發(fā)了一道升官的圣旨(沒什么實際利益,但是名聲很好聽),這圣旨袁紹接還是不接?接了,這是明擺著聽從了曹操的詔令,低人一等了。
若接了升官的圣旨,回頭曹操再給他發(fā)一個對他不利的圣旨怎么辦?不接,皇帝給你升官你居然敢不接旨?那你就是明擺著造反,傳出去名聲非常難聽,失去人心。
這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致人而袁紹致于人了。曹操掌控了漢獻帝,雖然此時他和袁紹還沒開始正式爭斗,軍隊還沒交火,但是曹操已經(jīng)占了先機了。
例2:戰(zhàn)爭學里,有一個戰(zhàn)術叫圍點打援。比如我和你打仗,我圍住你一個城池,但是又不強攻,這時候你怎么辦?要不要調(diào)動另外一個城的兵力去救?
你去救吧,那我就半路打伏擊,在你救援的路上以逸待勞等你,還要提前挖個陷阱什么的;不去救吧,萬一城被我打下來了呢?更可惡的是,你要是不來救吧,我天天拿個大喇叭對著城里面的人喊:“里面的人聽著!你們老大已經(jīng)放棄你們不來救你們了!趕快投降吧,我們繳槍不殺還有優(yōu)待!……”說不定整個城就白送給我了。
你說你心不心煩?仗還沒開始打就感覺快要輸了。
救也不行,不救也不行,不管怎么搞都覺得很被動,這就是我致你,而你致于我了。
那是不是就沒辦法破解了呢?其實也有辦法,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一個破解法,而且破解得非常精妙,造成了反制。我圍你的城,你直接領兵攻我的首都。我要是不回救呢,萬一首都沒守住我就完了;我要是回救呢,那之前花了大把人力物力圍城這么久,不就白圍了?
回救也虧,不回救也虧,怎么搞都覺得很被動,現(xiàn)在輪到我心煩了。
又比如,打戰(zhàn)爭類的游戲,你有技能,我也有技能,那是不是我們打起來就勢均力敵了呢?不是。如果我搶了先手,提前使用技能把你眩暈住一頓暴打,你還沒來得及出手就被干掉了。搶先手,就是在游戲當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有人會說這兩個都是古代的例子,我們現(xiàn)在沒有戰(zhàn)爭,還需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嗎?
我們再說一個簡單的,現(xiàn)代的日常生活中很小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例子。
例3:一名小學生偷偷去網(wǎng)吧玩游戲,自以為掩飾得很成功,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去學校的時候同學告訴他:“你要倒大霉了,那個網(wǎng)吧老板是班主任的親戚,班主任已經(jīng)知道你昨天去網(wǎng)吧玩了,估計今天上午就要找你。”
這時候他該怎么辦?承認嗎?免不了一頓猛批怒罵再叫家長,回去說不定還得挨揍。不承認?鐵證在手,不承認就是罪上加罪,更加完蛋。
根據(jù)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他應該在班主任找他之前,主動向班主任自首,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眼里閃爍著真誠的光芒:“老師,我想主動向您承認一個錯誤,我昨天去網(wǎng)吧玩兒了。我好后悔,昨天一晚上都在想,我做這樣的事情如果耽誤了學習怎么辦?既對不起老師又對不起父母。我好后悔啊嗚嗚嗚……”
一旦他搶了這個先手,老師反而不好意思懲罰他了,說不定還要跟家長求情讓家長不要太責怪他。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總結一下,這三個例子:有時候我們做出來的一些舉動,表面上看對結果沒有影響,或沒有直接的利益增減,但實際上卻讓自己取得了主動或陷入了被動——它造成了一個傾向。這個傾向看起來非常微弱,以至于我們常常忽視了它。但這個主動和被動的傾向會在未來的演變中,逐漸變成人人可見的優(yōu)劣之分。
就像曹操掌控了漢獻帝,雖然此時他和袁紹還沒開始正式爭斗,軍隊還沒交火,但是曹操已經(jīng)占了先機了。對于真正的高手來說,不只是希望結果不要失敗,還要思考如何在過程中就保持主動,能夠致人而不致于人。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實際運用
例1:一個朋友高考后準備報考外市的一所大學,但他父母要求他報本地的一所大學。原本他和父母的關系不好,父母老想控制他、干涉他的自由,所以父母的意見他一般是不愿意聽的。但這兩所大學的水平確實是差不多的,他也覺得無所謂,就懶得和父母爭吵了,于是選擇了本地大學。
如果從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維來看,他應該報考外地大學,為什么呢?
因為他當時人生的最大障礙不是大學問題,而在于早日從父母無窮無盡的控制和干擾中掙脫出來。留在本市離家太近,會顯著地受制于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要控制他,跑到學校去找他吵,他能怎么辦呢?順從父母會害了自己,不順從父母就是無窮無盡的吵架,怎么選都不行。
后來果不其然,這位朋友大學四年過得苦不堪言。后來大學畢業(yè)找工作,發(fā)現(xiàn)有兩個工作,一個本市,一個外市,薪水待遇差不多,選哪個呢?這次他學聰明了,堅決跑了出去,從此不致于人了。
例2:海沙是一名大四畢業(yè)生,他想要找一份新媒體的工作。他畢業(yè)于自己老家三線城市的一所大學,找工作的時候在考慮是在本地工作還是去北上廣深杭成等大城市闖一闖。不過由于三線城市的新媒體工作機會很少,不好找,所以大部分想要做新媒體工作的同學都去了大城市,他也投了深圳、杭州等地的幾個工作崗位并收到了錄取通知。
可是機緣巧合,他居然發(fā)現(xiàn)在本市有一家公司在招聘新媒體員工!作為一個三線城市的工作,會不會比大城市工資少很多呢?與這家公司交流過以后,他發(fā)現(xiàn)兩邊工資福利待遇居然差不多!再算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可能在本市公司的實際待遇更好!兩邊薪資差不多,老家的生活甚至更輕松。
如果你是海沙,該如何選擇呢?
從不致于人的角度來說,他應該選擇大城市的工作,為什么呢?
盡管現(xiàn)在看來兩邊的公司待遇是一樣的,但是以后呢?萬一未來你發(fā)現(xiàn)公司有問題,你需要跳槽呢?大城市的新媒體行業(yè)機會多,生態(tài)健全,就算公司沒有什么前途想要跳槽也很簡單。
如果留在新媒體行業(yè)不發(fā)達的小城市,一旦發(fā)現(xiàn)公司有問題就不好辦了。不離職,公司有問題耽誤自己發(fā)展??;離職,小城市工作又不好找,沒有新媒體行業(yè)的機會——這就進入兩難了,怎么選都不好。到時候再去大城市闖成本就更大了,一切從零開始,還不如當初就出來。
為了避免未來進入兩難局面,現(xiàn)在就要做出智慧的抉擇,不致于人。
三、如何培養(yǎng)不致于人的思維
要做到不致于人,需要你考慮到以后發(fā)生的事情??紤]得越遠,就越能夠不致于人。所以要培養(yǎng)不致于人的思維,往往要和另一個思維技術結合起來——思維邏輯鏈。
你需要不斷問自己:如果這樣后面會怎么樣?會不會讓我處于怎么樣都不好受的地步?連續(xù)追問多次。即,你需要使用5Why法或5So法。
連續(xù)幾個So,就做出了看似不合理、實則非常正確的決定。
關于如何使用使用5Why法或5So法,之前的文章已經(jīng)詳細講過,這里就不再細說了,有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翻翻之前的文章。
現(xiàn)在總結一下:
高手在兩難格局形成之前,已把自己放在優(yōu)勢地位,致人而不致于人。要培養(yǎng)不致于人的思維,需要和另一個思維技術結合起來——思維邏輯鏈,5Why法或5So法相結合使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