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者的偏執(zhí)——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畫集王沂東

王沂東

北京畫院專業(yè)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人物經(jīng)歷

1955年 五月十一日出生于山東蓬萊縣。

1968年 入山東臨沂第一中學。

1970年 在山東沂源柴油機廠當車工,參加工廠演出隊的演出,繪制廠內的宣傳畫、演出隊的 舞臺背景。

1972年 十二月考入山東藝術學校美術科,開始系統(tǒng)學習繪畫。在山東運城縣李集公社參加勞動鍛煉一年。

1978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期間曾先后赴山東大漁島、河北承德、新疆伊犁、吉林延邊、山東蒙陰、費縣、沂水、沂源、沂南等地寫生采風。曾參加過“法國第十屆世界藝術節(jié)”,日本“第六屆亞洲美展”,并在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覽其參展作品《農(nóng)家母女》獲優(yōu)秀獎(北京市美術家協(xié)會收藏)。

1982年 于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

2004年 10月起任北京畫院專業(yè)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曾在美國、香港、澳門、德國等國家舉辦個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美展中獲獎。

藝術家自述:我的油畫之路

1967年的一天,我從學校里放學回家,路過父親所在部隊的大門口時,看見一些戰(zhàn)士正在大門里邊不遠的地方壘一堵高墻。高墻當仁不讓地占據(jù)著路的中央部位,處于最顯眼的地方。大約半個月后,一位當時在駐地部隊中被公認的“大畫家”來了,他在那面墻上用一些特殊的顏料畫了一幅毛澤東的巨幅畫像。在那個年代,這是一件必須做的事情—被稱為“獻忠心”。后來我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單位的大門里邊都迎面矗立著這么一面高墻,上面畫的是同一個人,高大、魁偉、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

第一次見到油畫對畫上的人物,每個中國人都一樣熟悉,讓我感到驚奇的,是那種顏料所形成的效果,如此神奇,如此動人,簡直美輪美奐!對于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看到如此逼真的畫面,真不知是因為顏料的功能還是因為畫家的技能。這個看似很普通的作品,當時對我的影響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后來每天放學后,我都要在那面高墻前面久久駐足,不肯離開。就是那時,我聽周圍的人說,這種畫叫油畫,不僅好看,而且不怕雨淋、不怕風吹、不怕太陽曬。欣賞著那位大畫家用神奇的顏料畫出來的神奇的畫,我心馳神往,傾心仰慕。

自那以后,我就開始計劃我自己的“油畫”了。父親得知我有心學習油畫,非常支持。無奈當時社會處于動蕩之中,沒有學習的條件,再說,山東臨沂是個小城,哪里找不到我該用的書籍和顏料。為了滿足我的要求,父親特意去了一趟省城,給我買了一些顏料,對于現(xiàn)在的人來說,當時油畫顏料的種類真是少得可憐,而對于當時的我,已經(jīng)是相當奢侈了。看著一堆五顏六色的顏料,我感到一種溫暖,一種幸福,想一想我即將要用這些顏料創(chuàng)造人物,這比親眼見到毛主席還要幸?!敃r誰如果能見到他,被認為是平生最大的榮耀!

我的第一張油畫是畫在自家白墻上的

當時,父母上班去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我的創(chuàng)作。我必須這樣“先斬后奏”,如果事前告訴父母,他們也許不會同意,至少母親不會允許我在墻上胡涂亂抹。我學著那位畫家叔叔的樣子,先在畫報上的毛主席像上打了許多小格子,然后在墻壁上按一定比例畫上同樣多的格子,放大后,我開始起輪廓,然后上色……當時我以為,這種畫只能畫在墻上,不知道還有畫布,因為那位畫家叔叔就是畫在墻壁上的。

我的第一幅油畫的“誕生”,引來了很多參觀者,他們都是我的鄰居。我猜想,一定是我父親告訴那些人了,說他的兒子如何了不起,能在墻上畫偉人像了。在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青少年都在外邊沖沖殺殺“鬧革命”,如果誰家孩子學會一門藝術,是很難得的。在那之前,我雖然沒畫過油畫,但因為愛好美術,已經(jīng)有了幾年胡涂亂抹的經(jīng)驗。第一次畫油畫,色彩的運用水平可想而知,但我估計,模仿得也還可以,如果有重大瑕疵,當時就是嚴重的政治問題,我父母也不敢在外人面前炫耀

后來,我就在自己家里那間不大的房子里開始了我的油畫創(chuàng)作,到處畫滿了我的作品,父母就是我的“粉絲”。父母的贊許,給了我極大的成就感,也滿足了我的虛榮心。那是一段充滿暖色的歲月,油畫讓我遠離外邊的動蕩,我也因此逐漸接觸藝術的門檻,并且與油畫一起長大。后來,我進了深山里的一家工廠,成為工人階級中的一員。我的工作很枯燥,唯一讓我感到安慰的是,工廠里也有一些宣傳活動,比如畫毛主席像,比如畫宣傳畫。每當我和顏料親密接觸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平靜,甚至感到很過癮。

16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考上了山東藝術學校,成為一名準文藝工作者。在我的課程中,就有我向往的油畫課。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因為色彩總能讓我激動。雖然油畫課的課時不是很多,但已足夠讓我高興了。在后來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地回想過:一個人如果能將自己的職業(yè)和興趣結合一致,是非常幸福的。進入山東藝術學校并從此靠近了油畫,是生活給予我的又一次美好機遇。再后來,我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成為一名油畫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我留校任教,由學生變成了教師。在那段日子里,我雖然也畫過一些作品,但還是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所有創(chuàng)作都是業(yè)余的。

我希望,我所表達的情感,你我都曾有過

許多藝術評論家和油畫愛好者一直關注我的作品,寫了不少文章,讓我從中得到很多教益,我心存感激。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我的作品其實就是我要說的話。我有心創(chuàng)造一個模糊的情感世界,一種用油畫語言建立起來的場景。這種語言已經(jīng)被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藝術大家所證明:那是一種有別于其他文藝門類的藝術語言,按照這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形象邏輯,油畫擁有一個極大的表現(xiàn)空間,并且因此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我希望,我所表達的情感,你我都曾經(jīng)有過。我要借助油畫中的人物和環(huán)境表達一種情感—或是在興高采烈中隱含著一點憂傷,或是在平靜的氣氛中潛藏著一絲思念,或是在一塊感情奔放的紅色里流露出某種程度的不安,或是在燦爛的陽光下壓抑著的一份凄涼……

我渴望以最簡單的色彩和最樸素的語言,精確地表達這些感受和感情。我希望每一位關心我作品的朋友都能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背景,比較容易地走進我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并且因為我的作品而遙感共鳴。我堅信,美好的事物是需要共享的,也是可以共享的。大家都是社會的一員,雖然以獨特的個體而存在,但在人性和審美上是相近的、可以共通的。如果您感受到我在作品中所傳達的向往、贊美和憂慮,您就是我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