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學的校門口,一到午飯時間,總會擠滿送飯的家長,原因呢,就是預制菜進校園的項目開始推進了,孩子們的餐桌上,原本相對新鮮的菜肴,被可能是保質期為一年的合成物給替代了。

辛辛苦苦養(yǎng)育一個孩子,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不求學校的餐食能有多么可口,只求盡可能食材新鮮,保證營養(yǎng),哪怕是外面送進來的盒飯,家長們還是可以接受的(本人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的餐食供應就是這種形式)

預制菜,其實并不是什么特別新鮮的東西了,這幾年來,也算風靡市場。當工作繁忙,來不及自己弄飯,又想嘗到一份佳肴的時候,其實預制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市面上預制菜的花樣,其實還不少,有佛跳墻,有魯系宮廷菜,還有八寶鴨等等,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買上一兩份精致的預制菜配合老一輩的手藝,也是一種新型的餐桌文化。

但是,市面上的預制菜,即使再健康可口,也絕不該將校園,作為推廣預制菜的試驗田。因為預制菜這種東西,一旦脫離了市場競爭與監(jiān)管,質量很可能就急轉直下,而學校食堂恰好是監(jiān)管缺失的重災區(qū)。

其實從我們的飲食習慣和觀念來看,是不太容易接受預制菜這種提前制作好,只需加熱就可食用的新型產品。甚至在一些人看來,這和喂豬所用的飼料,非常類似。

不過,近些年進軍預制菜的企業(yè)可不少,能接受并且主動購買預制菜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什么呢?這就是市場的作用。想要這種本來就超脫于觀念之外的食品,有人買還要賣得好,在質量上的把關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根據“鲇魚效應”,要想在同類的競品中脫穎而出,口味與特色是必不可少的。這樣一來,在市場上流通的預制菜,所用原料與配菜,大部分是能夠過關的,并且工藝流程上也會有所講究。

我也買過一些價格中等偏上的預制菜,整體來說,質量與口味都是很過硬的。畢竟在當下預制菜的競爭環(huán)境下,只要質量出現(xiàn)一點偏差,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但是,預制菜這個東西,從其制作和保存的模式來說,上限可以很高,可以用新鮮食材輔以先進的保鮮冷凍技術來制作。下限也可以很低,用一堆本就劣質的食材,隨意寫個標簽保鮮一年,這也是可以的,并且很難查出來。

如果在校園食堂中大力推廣預制菜,出現(xiàn)在學生餐桌上的,必然是下限很低的那一波預制菜。理由很簡單,校園食堂是最容易出現(xiàn)壓縮成本且容易被壟斷的餐飲場所。

就像之前的“鼠頭鴨”事件,即使食材使用上真的出現(xiàn)紕漏,都不允許被質疑,如果不是更高級別的部門介入調查,該事件又要以學生的聲明草草了之。

現(xiàn)階段的預制菜一旦大規(guī)模進入校園,餐桌上不可控的風險會瞬間劇增。供貨方一旦利欲熏心,可以在食材選用、運輸保鮮上面層層壓縮成本,牟取暴利。

由于常見的層層外包等原因,校園食堂本來就難以監(jiān)管,如果還要把新鮮菜品換成預制菜,就是難上加難了。要從食材上去檢測這些預制菜的話,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完全是無稽之談。

總之,校園尤其是中小學,不該成為預制菜的試驗田。市場上的預制菜和流通進入校園的,完全就是兩種事物了。那么預制菜,就一直不該出現(xiàn)在學校餐桌上嘛?其實也不是。

當醫(yī)院、機關單位食堂等食品安全保障地帶都開始普遍使用預制菜的時候,再考慮預制菜進校園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校園食堂,應該成為最晚引進預制菜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