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拍鳥的影友都知道,每年國慶節(jié)前后,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秋季鳥類遷徙季節(jié),原本想著能有機會拍到更多的鳥類,但時至今日,不知什么原因,感覺今年的所見到鳥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種類上都比往年少了許多,如近一月來,自己除了在市區(qū)的汾河沿岸尋找和拍攝以外,還特意幾次來到?jīng)铀畮?、洪洞縣城的恒富橋兩側等平日里鳥類較多的地方,但大多數(shù)都是無功而返,留下了不少的遺憾。
然而,就在前兩天,當影友帶著我來到地處洪洞縣城東北部約30多公里的興唐寺景區(qū)雲(yún)山溪谷時,不但痛快地過了一把拍攝的癮,而且還第一次真正地拍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山西省的省鳥——褐馬雞。
第一次聽說并拍到褐馬雞,已經(jīng)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山西日報組織我們部分特約攝影記者來到地處呂梁山的龐泉溝景區(qū)進行采訪,在這里,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里剛好有一窩褐馬雞出生,并帶著我們?nèi)タ矗瓉砭褪且恢患茵B(yǎng)的老母雞帶了7、8只小雞在林子里尋食,由于當時自己對褐馬雞的珍稀性不太了解,再加上當時所帶的膠卷也不多,所以,當看到這些和自己平時里在農(nóng)村見到的老雞帶小雞一樣的場景,也就沒有對此進行更多的拍攝,而以后在多年的拍攝中,再也沒有機會發(fā)現(xiàn)和拍攝它們,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有所后悔的。
據(jù)資料介紹,褐馬雞(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又稱為馬雞翎,雉科馬雞屬動物,是中國特產(chǎn)的珍稀鳥類,已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易危物種,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褐馬雞體高約60厘米,體長1-1.2米,體重5千克左右,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尾巴高高翹起,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于奔跑。其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云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qū)和華北落葉松、云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在我國,目前僅見于山西、陜西、河北、北京等四省、市,由于其在全國分布范圍相對較窄,而且數(shù)量也僅有幾千只,所以頗顯珍稀。
據(jù)資料介紹,褐馬雞是馬雞中最為名貴的種類,古稱“鹖”。在《禽經(jīng)》中記述:“鹖”,毅鳥也。毅不知死?!比龂涸娙瞬苤苍凇顿x》序中寫道:“之為禽,猛氣,其斗終無勝負,期于必死?!边@是因為褐馬雞的雄鳥在每年的繁殖期間,都要為奪雌鳥而發(fā)生激烈的爭斗,據(jù)說有時達到斗死方休的地步。所以,從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起,歷代帝王都用褐馬雞的尾羽裝飾武將的帽盔,稱為“冠”,用以激勵將士,直往赴斗,雖死不置,這種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年。
10月14日一早,我和愛人又一起來到了地處臨汾市區(qū)東約20公里左右的洰河水庫尋找拍攝鳥,9點多時,拿出手機一看,才發(fā)現(xiàn)有兩位影友的來電竟然沒有接到,打回去一問,才知道他們計劃去洪洞拍攝褐馬雞,問我去不去?面對這一好消息,你說我怎么能不去。
回到家中,匆匆提前吃了午飯,于12點鐘就向著約定的見面地方趕去。12點半鐘,我們一行4人就向著洪洞縣的拍攝地出發(fā)了。
拍攝的地點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工作的原因,曾在20多年前不止一次來到這里或慰問工作在老爺頂上的微波站工作人員,或安裝檢查登記設在山頂之上的各類無線電臺。記得那時上山的路還是土路,一般的車輛上山還有困難,有一年的4月份,為了上山普查登記電臺,單位專門借用了一輛行署副專員的北京213吉普車,當時,山下早已是百花盛開,我們都已經(jīng)穿上了單衣,而車上到半上腰時, 才發(fā)現(xiàn)這里依然是白雪滿地,而馬力強大的吉普車快到山頂之時,也只能是原地打滑,無法前行,無奈我們只能找了一個相地寬的路段,先在路邊撿了一些枯草樹枝墊在車底之下,然后,三人在車后推著和司機一起將車掉了一個頭,放棄了車上山頂?shù)拇蛩恪?/p>
面對著山頂之上的微波站,我們手腳并用,開始向著山上爬去。這時才發(fā)現(xiàn)那白白的雪層之下是一層薄薄的薄冰,而薄冰之下又是流動著冰水,一腳踩一下去,那是先雪后冰再是水,那個冷、那個累、那個怕, 如今想起來都是一種刺激。
自從2006年調(diào)到太原工作后,就失去了去往這里的機會,從而也就變得陌生起來。如今,這里的路已變成水泥路面,而這里的山也變成了興唐寺景區(qū),進山時每人還需交納20元的門票費,這一點實在讓我感到有點意外。
影友開車的水平很高,一路上的速度還讓我有些緊張,所以,不到3點鐘,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看似景點的地方,環(huán)顧四周,三棟不高的小樓依山坡而建,在樓的旁邊是一個碧波蕩漾的水池,開車的影友告訴我,拍攝的地點就在這里,對此,我有點不太相信,想著如此珍稀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怎么能出現(xiàn)在這么一個游人相對較多的地方?說是說,想是想,因為他已經(jīng)有了三次拍攝的經(jīng)驗,所以,我們還是按著他的要求,拿起了相機和三腳架向著樓的后面走去……
大約等了有半個多小時,就看見對面的山坡了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了褐馬雞的身影, 我們迅速舉起了相機,開始了緊張的拍攝??磥磉@些珍稀的褐馬雞早已經(jīng)適應了這里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 面對著我們旁邊幾十人舉行的又喊又叫的戶外拓展活動,它們似乎也沒受到太大的影響,毅然而然地來到了我們面前的小樹林里,距離我們最近的時候,也就是一兩米的樣子。面對著如此近距離的褐馬雞,我們?nèi)齻€使用600毫米定焦鏡頭的人,只能一次次的選擇后退,想一想能這么近的距離的拍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真比我們拍攝家養(yǎng)的雞還容易啊。
拍著拍著,一位中年人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同行的影友告訴我,他就是這里的主人——高經(jīng)理,對此,我停下了拍攝,和他進行了交流,從中得知,他們來到這里已有十年的時間,十年來,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褐馬雞的種群和數(shù)量那是一年年增多,現(xiàn)在已經(jīng)達到百只以上,這些雞每天早晚都會來到這山溝的河道里尋食喝水,然后再返回山中的樹林里生活,也由此讓這些可愛的、珍稀的褐馬雞也成為了這里一道亮麗的景觀。
面對著我們的到來,高經(jīng)理表達了十分的歡迎,并希望能通過我們能有更多的影友了解這里,并來到這里進行免費的拍攝和記錄這些珍稀的鳥類,對此,您想來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