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大李植老師的一篇文章,差點沒把我逗笑....官方信息顯示李老師是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副教授、流體力學學科點副主任。

文章自述了他自己跟門衛(wèi)糾纏的故事....

簡單說就是,北大施行了嚴格的門禁制度,就是要刷臉....他不想服從,于是開始是給看工作證,后來總是要耽誤時間煩了,就直接抬腿跨過閘機就過...

認識他的保安當沒看到,有些不明所以的就追,追上也不能咋的,確實是本校老師....

好笑在,李老師的文筆有趣:

等到下午從北大南門離開時,保安還要我刷臉,否則不打開閘機。我照例問:“出門還要這么麻煩?”回答:“怎么進的就怎么出?!薄乙木褪沁@句話,一抬腿就出去了,同時告訴他:“我就是這么進來的。”出了校門,保安一般不再管了,我不用第二次短跑。今年暑假的時候有過一次例外,我出門后保安不讓我走,然后就上演了一出拔河比賽,保安拽著我的背包不讓我走,我也反方向拽背包。好在背包的質(zhì)量不錯,拽了兩分鐘也沒拽壞。

這篇文章我轉(zhuǎn)發(fā)后,大多數(shù)朋友點贊并同意李老師是個妙人的評價,但有一位老友對此不太贊同,覺得你一個教授整天跟保安較勁做啥?有意見去找校長好了...

也有些道理,不過這點事找校長估計也沒啥用,校長有校長的考慮,比如安全問題啊,外來參觀的人太多干擾校園的問題啊等等等等...

有人說西方大學都是開放式的,有的連圍墻也沒有...這沒錯,所有的大學都是你抬腳就進,包括最著名的那些學府比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

不少大學壓根沒圍墻,比如紐約大學。教室分布在各大樓里,有些大樓還有別的租客....

但國情也確實不同...我估計參觀這些大學的人數(shù),跟想?yún)⒂^北大這種國子監(jiān)級別的人數(shù)也沒法比,人太多會不會影響教學和校園秩序?比如武大看櫻花,人多得能踏平武大...

據(jù)說,現(xiàn)在也不是隨便能進的了,上次有個武大老師跟我說,如果看櫻花季節(jié)我想去,他帶我進去.....下次可以去看看。

想了一下,好像南京最有名的大學好像也是這樣,上次去找一位老師,就需要用小程序預(yù)約,還要發(fā)給他們確認,然后用小程序產(chǎn)生的二維碼去掃才行...

我當時開玩笑說:你們大學的智力好像都用在管校門上了哈。

煩不煩呢?肯定煩,所以李老師煩不了,直接跨欄了。

不僅跨欄,還寫了文章?,F(xiàn)在不僅寫了文章,還寫了意見給學校,這下子總算不止為難保安了:12月5日,博主稱已經(jīng)將前面兩篇文章打印遞交給學校保衛(wèi)部,并建議刷卡入校、拆除出校閘機、自由出校。

挺有意思的,按道理說,大學是最自由包容開放的地方,自己大學封閉成這樣,還怪別人小院高墻?就算一個城市的校際交往都不方便的。

大學教授自己也覺得不方便。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博士、教授戴盛儀向新聞記者表示,大學校園本來就應(yīng)該是開放之地,封閉式管理是與大學開放的本質(zhì)相背離的。

戴老師說:“前段時間去另一個高校拜訪一下以前的導師,見見許久未見面的朋友,還得請老師走流程,登記姓名、車牌號預(yù)約入校,很麻煩?!贝魇x稱,如果舉辦大型學術(shù)交流會議,還需要組織方錄入所有參會人員的個人信息及車牌號交給保衛(wèi)部,全部備案以后,車輛才能進入?!斑@不僅增加了各方的工作量,對校際的學術(shù)交流也造成了一定阻礙?!?/p>

當然,教授不是管理者,對于管理者來說,上述這些統(tǒng)統(tǒng)不重要,不出事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管理這個東西,手段一旦用了,就不太容易放下。放下,就有責任。反正自己又不會不方便,不如封著省點事了事....

現(xiàn)在這個事,終于被放上臺面了,還是那句老話,有些事不上秤四兩,上了秤千斤....

什么意思呢?就是對日益增多的安檢,包括封閉這一塊是否開始有所反思的問題....這個話題要說起來就不是那么有趣了,而是更大、更深、更復雜....也就是說,中國社會到底是有多少潛在不安定因素,才需要這么多的安檢措施。

而且,很多時候的安檢,老百姓是支持的,雖然他們未必清楚自己到底在支持啥。這跟社會內(nèi)在的張力,以及緊繃程度有關(guān)。

如果大家都是松弛的,自在的,那么自然很多東西是不必要的;

如果大家都緊繃起來了,全身不自在了,那么有些措施不僅放松不得,還要繼續(xù)加強。說到底,都是群眾的選擇罷了。

所以李植老師雖然妙,但我估計他的建議,是很難被采納的了。

(完)